朱元璋时期最著名的冤狱
明太祖朱元璋与清朝的康熙、乾隆皇帝,虽都喜欢制造冤狱,但手法与侧重点却有所不同。康熙与乾隆的喜好在于文字狱,他们善于借文字之力,手法老辣,有章有法。而朱元璋虽也涉足文字狱,但技艺稍显粗糙。他更多的是因为一些酸儒的马屁言辞触及了忌讳——如他曾做和尚、出身反抗等历史——因此而遭到杀戮。相较之下,清朝的文字狱更注重思想统一,严厉打击异端思想,每一刀都切中要害。被抓的文人,或多或少都带有思想的“不规矩”。
朱元璋的冤狱制造,更多的是借势,同时也借此敛财。他频繁制造大狱,罪名常常是莫须有的谋反。那些被冤枉的人,比窦娥还冤。窦娥至少还有明确的凶手,而朱元璋的冤狱中,甚至连苦主都不明确。“凶手”却成千上万地被杀掉。之后,还要编“奸党录”、“逆臣录”,把他们的口供记录在案,打造“铁证如山”,让他们永世不能翻身。
朱元璋的此举影响甚广。他特意扩大株连对象,将“战火”引向富裕之家,盐商和富户稍有不慎,就会成为被打击的对象。有的人连人带命都要被夺走,有的人虽然性命得以保全,但财产却被夺走。在朱元璋的这场大兴冤狱的“杀富济国”运动中,受影响最大的还是普通百姓,许多中等之家因此破产。
这场运动过后,虽然朱元璋自身获利不小,朝廷也暂时得到了一些实惠,但人才却大量流失,朝廷实力大减。抄来的钱财总有花完的一天,当再也没有能办事的人才时,社会也失去了中坚力量,各种问题便逐渐浮出水面。朱元璋死后,他的孙子建文帝接手的是一个空壳朝廷,不仅没有了开国时期的兴盛景象,反而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原本想为儿孙奠定稳固江山的朱元璋,却引发了靖难之役,朝中无人能够抵抗造反的藩王。他搬起的石头,最终砸了自己嫡孙的脚。朝廷的动荡与混乱,也是朱元璋始料未及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