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3D虚拟世界先行者都成了先烈
中国的虚拟世界先行者们的坎坷之路
十年前,全球曾掀起一股虚拟世界的热潮,以Second Life为代表,以其独特的自由立体网络空间赢得了人们的喜爱。那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充满了无尽的可能性,让人们能在虚拟世界里自己,生活、工作、社交。如今,我们回望那段历史,却惊觉曾经的先驱者们都已成为了先烈。
Second Life的创始人菲利普·罗斯达尔,一个充满激情的超级极客,曾致力于创造一个让人们戴上设备就能进入的虚拟世界。虽然硬件设备的技术挑战使他最初的梦想破灭,但他转而创建了软件应用,开启了虚拟社交的新纪元。这个充满创意的虚拟世界迅速风靡全球,吸引了数百万用户。随着用户数量的增长,虚拟世界的复杂性也随之增加,开发难度日益加大。
在中国,Hipihi等类似Second Life的虚拟社区也应运而生。它们吸引了大量的用户和投资者的关注。这些虚拟社区却迅速衰败,用户流失严重。为什么这些虚拟世界会如此迅速消失呢?其原因有以下五点:
究其原因,带宽不足和电脑配置不够强大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当时网络带宽每秒仅一两兆,使得3D虚拟世界在这样的环境下运行十分困难。当虚拟世界中的角色频繁卡顿甚至静止不动时,用户体验受到了严重影响。高效果的3D虚拟世界对电脑配置要求极高。如果电脑的显卡性能不足,图像渲染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角色形象可能模糊不清,表情僵硬。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用户体验。
商业模式不清晰也是一大难题。包括Second Life在内的虚拟世界平台都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商业模式。王瑞斌提到,当年王兴曾问过一个关键问题:“这个技术要解决用户什么问题?满足他们什么需求?”在虚拟世界中,传统的付费模式并不适用,用户增长有限,且上来发现没有多少可玩的东西,自然不愿意为产品和服务付费。
金融风暴的到来更是雪上加霜。虚拟世界平台前期大多依靠VC投资支撑,但资金断裂后生存变得困难重重。金融风暴引发的全球性资金紧张使得投资人观望不前,对虚拟世界的商业化能力持怀疑态度。Hipihi在正式上线前,仅凭《第二人生》的概念便成功融资千万美金,但在金融风暴的冲击下,后续融资变得步履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