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璟的故事
《渡河的温情与书院的考验》
从江西庐陵归来的王璟,踏入沂州城南琅琊书院的大门,寻求知识的滋养。每当思念家人,他都会踏上归家的旅程。
一日,春雨绵绵,王璟与邻村的同窗结伴而归。雨后的沂河波涛汹涌,往常过河的石墩已被河水淹没。眼见一位姑娘愁眉紧锁,站在河边望着汹涌的河水。原来,她是为了给母亲抓药而受阻于此。王璟毫不犹豫地背起了姑娘,踏过了波涛。
这一善举很快传到了书院。先生对王璟的行为提出了质疑,因为在那个时代,“男女授受不亲”的观念根深蒂固。但王璟的善良与助人为乐的精神感动了先生。先生要求他以此事为题材作诗,王璟欣然应允,作出了一首充满生机的诗:
美女河边泣泪滴,蓝袍书生化舟楫。
轻挽玉手渡急流,相依相伴过险途。
鲜花插背春意浓,春色满河流光溢。
轻放沙滩情默默,娇羞无言心相印。
先生读过诗作,对王璟的明事理、知羞耻的态度表示赞赏。他认识到王璟不仅做了一件好事,更展现了他的内在品质。先生决定免予惩罚。
王宗贤是王璟的孙子,他进入国子监读书,这背后有一个关于“省米八百石”的故事。明朝有个惯例,四品以上的在京文官可以保送子孙入国子监读书。王璟在弘治十四年升任南京鸿胪寺卿后,王宗贤有幸进入国子监。但王璟曾戏言,为了孙子入学,他“省米八百石”。原来,明朝时期,纳粟入监读书的标准是八百石粟,相当于一名二品官员的年俸。折合成现在的人民币约为二十八万元。这笔钱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支出,但也体现了王璟对子孙教育的重视和投入。
王璟,一个勤政为民、政绩卓著的官员,他的一生历经多个朝代,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他的事迹和品格被后人奉为楷模。特别是在这次背姑娘过河的事件中,他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与温暖,成为乡里的佳话,他的清名也因此传诵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