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秤的秤杆上为何刻16颗星而不是17或18?
在遥远的年代,一部名为《宰相刘罗锅》的电视剧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清廉官员的传奇故事。这部电视剧的主题曲中有一句深入人心的歌词:“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今天,让我们暂时放下刘墉的故事,从这句歌词中的“秤”说起。
古老的秤,一种历史悠久的称重工具,至今仍在一些地方发挥着作用,没有电子秤的现代社会里,它依然熠熠生辉。秤最早出现在《惜誓》这本书中,有一句话说,“若称量而不审兮,就是称所以知轻重”,揭示了秤的用途与重要性。
秤由秤砣、秤杆和秤盘三个部分组成。秤盘是最简单的部分,由金属或其他材料制成,用于装载要称的物品。而秤杆则是学问最大的部分,古时的计量单位是十六进制,十六钱为一两,十六两则为一斤,秤杆上便刻有十六个刻度,以星为记,每颗星代表一两。这些秤星的颜色也有讲究,大多数为黄色的铜星,不能用黑色,意在提醒使用秤做买卖的人要心地纯净,不为金银所动。
这十六颗秤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第一颗星名为定盘星,重量为零,代表基准。其余的是准星。前面的七颗星据说是由北斗七星演化而来,提醒人们在称重时心中要有方向,不可贪心,要公平交易。后面的六颗星则代表上下六方,告诉人们在做生意时要找准位置,不可偏斜,不可短斤少两。而最后的三颗星则是福禄寿三星,它们代表着福气、官禄和长寿。如果秤杆平衡,就寓意着增福添禄长寿。
秤砣是利用杠杆原理量物体轻重的器具,相当于砝码。这东西也有漏洞,一些奸商会在秤砣上动手脚,比如挖去一部分,这样称重时就会比实际物体重量要大。
秤在古代有着非常高的文化地位,广泛应用于各个阶层。人人心中都有杆秤,因为这不仅仅代表了公正、公平和公道,更代表了良心与诚信。甚至在文学作品如《水调歌头雪月雨相映》中也有“记取渊冰语,莫错定盘星”的词句。而那些眼光不准的人,在《XX书》的第二十七回里被形容为“错认了定盘星,把孙大圣也当做个等闲的”。
秤不仅仅是一种称重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道德的衡量。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像古人一样,保持心中的那杆秤,做到公正、公平、公道,坚守良心与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