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人类基因组暗物质
一支研究团队经过对29种哺乳动物的基因组进行全面比较后,揭开了人类基因组中的大量“暗物质”的神秘面纱。这些暗物质实际上是基因调控序列,控制着基因在何时何地启动。相关研究报告已发表在《自然》杂志网络版上。
早期通过人类和小鼠基因组的比较研究,科学家们仅能间接推断基因调控序列的存在,且只能发现其中极小的一部分。这些神秘的序列因其未知功能而被形象地称为基因组的“暗物质”。
在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包括兔子、蝙蝠、大象等在内的29种哺乳动物的基因图谱,不仅找出了跨物种基因组中基本不变的区域,还揭示出近300万种此前未被发现的要素,它们存在于所有哺乳动物的基因组中。科学家还发现了近0种新的外显子,这些外显子是基因中负责编码蛋白质的部分;超过1000个新的RNA(核糖核酸)二级结构家族,它们在基因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及270万个预测的转录因子靶标等。
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比较基因组学教授克斯汀·林德布拉德-卓表示,大多数基因变异都与发生在基因组非蛋白编码区的疾病密切相关。新的基因图谱帮助我们准确定位可能导致疾病的突变,这些突变在数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被保留下来,但可能会在导致特定疾病时中断。对比多个基因组是揭示未知基因区域的有效途径,这将有助于发现潜在的疾病机制和药物靶标。
研究团队的成员马诺里斯·克里斯认为,他们可以利用新发现的要素重新研究疾病,关注那些被破坏的保留要素,并尝试理解它们的功能。尽管基因组中的“暗物质”一度被认为是进化过程中被遗忘或不相关的残余物,但属于它的非编码DNA在进化中却扮演着关键角色。研究还发现,在物种进化过程中,暗物质和基因发生变化是由单个碱基对的翻转引起的突变导致的。有时,这种变异能赋予新物种某些优势,使得它在繁殖后代时保存了之前的变异。
此次研究还突出了仅在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基因组内快速改变的区域,并将类似区域扩展至1000个以上,为科学家理解人类的进化提供了新的起点。这一发现无疑将为未来的医学研究、疾病治疗和人类进化研究提供更多的启示和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