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国家人才辈出,吴起商鞅皆出自此国,为何最后秦
春秋战国,风云变幻,七雄争霸。在这乱世之中,有一个国家却以其独特的方式生存了下来,那就是卫国。
卫国,西周时期的大国,地位显赫。作为周代诸侯国之一,它立国前后共计838年,传位35君。建国时间甚至比秦国还要长远。为何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最后却沦为了人们口中的“虾米之国”呢?
回望那段历史,烽火连天,礼乐制度被严重破坏。各国之间为了争夺天下,明争暗斗,纷纷寻求强大的盟友。卫国却仿佛是个苦行僧,无欲无求。它不但没有参与战国的纷争,反而选择了自贬封号以求安居一隅。
公元前346年,卫国国君遬将自己的封号由“卫成公”自贬为“卫成侯”。而后,公元前320年,卫国国君嗣又将封号由“侯”降为“君”。与此卫国的领土不断被周边国家侵占,然而卫国的历任国君却似乎并不在意,整个国家仅保有濮阳一地。
进入战国后,卫国除了战国前期的内部变动外,一直处于半死不活、苟延残喘的状态。公元前343年,魏国废姬君。公元前254年,卫国被魏国兼并,成为其附庸。这一年实际上已经标志着卫国的灭亡。此后,卫国在秦国的压迫下,原有的濮阳一带被归入东郡,成为秦的附庸。直到公元前209年卫君角被废为庶人,卫国才彻底灭亡。
卫国的这种“窝囊废”做法却似乎为他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尽管最终灭亡,但在战国时期,它却是存活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与六国相比,秦国仅用了十年时间就逐一将他们灭亡,而卫国却始终未被秦国盯上。这让人不禁思考,有时候以退为进也是一种智慧。
或许正是因为卫国在乱世中的低调与退让,才使得它在强敌环伺的情况下得以存活更久。虽然最终未能幸免于难,但卫国的历史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在激烈的竞争中,有时候过于激烈的抗争并不一定能带来好的结果,而适当的退让与低调或许能让我们走得更远。这或许也是卫国给我们的独特教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