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00后发声平台、包容多元观点 《放学别走》
近年来,代际更替成为热议的话题,随着不同世代的独特特点逐渐显现,大众逐渐认识到新一代力量的崛起。从“70后手持保温杯”到“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社交场上关于世代变迁的讨论如火如荼。在此背景下,00后正在崭露头角,成为社会的未来之星。
过去,老一辈人常常给新生代贴上各种标签,如“垮掉的一代”、“迷茫的一代”等。这些标签显然无法准确描绘当下多元化社会的真实面貌。对于正在成为主流的00后新世代,我们需要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去审视他们。
在当前的节目市场中,以00后为主角的节目仍然相对稀缺。尽管有些节目尝试涉及这一群体,但大多从成人视角出发,缺乏对青少年成长的真正关注。幸运的是,芒果TV推出的青春期脱口秀节目《放学别走》填补了这一空白。
《放学别走》将镜头对准了12-16岁的中学生,每期节目邀请2-3名青少年作为“大人物”发表观点。撒贝宁作为主持人,引导话题讨论。这一节目不仅为00后提供了发声的平台,也让成年人得以了解青少年群体的内心世界。
该节目展现了00后的多元价值观,彰显出节目的包容性。在首期节目中,00后CEO喻言的犀利言论引起了广泛讨论。她的清晰表达和严谨逻辑体现了00后群体的独特魅力。而《放学别走》为这些有个性、有观点的青少年提供了表达多元价值观的平台。
节目中的青少年形色各异,价值观多元,构成了对于00后的群像式刻画。他们成长于移动互联时代,思想新锐,表达生动,表现欲强烈。B站董事长陈睿认为,00后这一代的用户是真正具备文化自信的一代。在《放学别走》中,观众可以看到这一群体恣肆张扬的一面。
除了展现00后的多元价值观外,《放学别走》还通过个体案例切入社会议题。每期节目中的青少年背后都隐藏着不同的文化现象和社会议题。例如,严祖怀编撰教辅的背后是学业压力大的社会现象;追星少女陈思媛的狂热态度在青少年群体中更具典型性。这些社会议题通过节目得以回应,引发了观众的深入思考。
《放学别走》具有一种思辨的,通过个体案例纵深切开社会议题,将中国的代际问题展现在公众面前,对各个年龄层都有启发。节目的结构设计为话题讨论生成了特殊的谈话场。撒贝宁作为主持人,巧妙平衡了节目的趣味性表达和正向价值观输出。
《放学别走》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真实、多元、充满魅力的00后群体。通过这个节目,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审视代际问题,促进不同世代之间的理解与沟通。在国内众多主持人中,撒贝宁以其独特的风格脱颖而出,他是一位既能传递主流价值观念,又能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表达的主持人。
在《放学别走》这一节目中,撒贝宁展现了他的主持魅力。他放低姿态,以幽默的方式与00后打成一片,被调侃为“传达室大爷”,迅速消除了与年轻一代的隔阂。他娴熟地进入他们的话语体系,毫无距离感。他凭借老到的主持经验,在青少年偶尔失控的场合,总能有效地掌控现场。
更为重要的是,撒贝宁在潜移默化中成功引导青少年群体的价值观。在首期节目中,面对一位疯狂的追星少女,他并未直接否定,而是分享了自己年轻时的追星经历,拉近与嘉宾的距离。然后,他引导孩子们思考追星的意义,让他们明白真正的价值所在。他强调:“追星不应该是盲目的经济消费,而应该是一种激励自己的目标。”
撒贝宁的主持风格,既不是简单的说教,也不是刻意迎合年轻人的娱乐化表达,而是寓庄于谐,与00后青少年实现了真正的交流。他的三观极正,牢牢把握住节目的核心价值,将人文关怀和正能量传递给每一位观众。
《放学别走》这档节目,在当下市场上显得与众不同。与许多主打萌系、从成人视角出发的综艺节目不同,它真正站在孩子的立场,让他们独立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从自身视角出发解读社会现象。这档节目不仅体现了社会主流文化对青少年亚文化的关怀,也体现了主流群体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更重要的是,《放学别走》为儿童与成人之间的沟通搭建了良性的对话渠道。00后亚文化在未来必将成为主流文化,《放学别走》对这一群体的记录和展示具有社会学样本采集的意义,让整个社会得以预知未来的文化走向。这不仅是一档精彩的节目,更是一次深刻的社会观察和文化交流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