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赵顼为何说他是宋朝最有作为的皇帝?
回溯历代王朝,有些帝王安于享乐,无所事事,然而也有那些身处王朝中期,面临内部矛盾重重的中兴之主。他们胸怀壮志,渴望改变现状。并非所有抱负都能转化为现实,宋神宗赵顼就是其中一例。
提及宋神宗,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他的变法。他是宋朝的第六位皇帝,他依靠自己的支持,推动了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尽管他空有一身抱负,却未能改变宋朝冗官、冗兵、冗费的“三冗”局面。
宋神宗的父亲仅在位四年,但对赵顼的教育却十分严格。赵顼可能从小便看到了大宋的积贫积弱,因此立志改革。公元1067年,赵曙驾崩后,赵顼即位。他刚登基,就将著名的拗相公王安石调到京城,彻夜交谈。
神宗与王安石相互视为知己,神宗全力支持王安石的新法。他们共同推行了保甲法、农田水利法等政策。王安石的方案确实具有前瞻性,如果得以执行,必定能改变大宋的现状。新法触动了许多人的利益,包括宗室、大官僚、大地主等权贵。反对派得到了皇室、太皇太后和皇后等人的支持,给神宗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面对强大的反对势力,神宗开始动摇。王安石因身体疾病和儿子的去世而备受打击。神宗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只能选择妥协。王安石最终未能再回到朝廷。
虽然宋神宗后来主持了元丰改制,对中央机构进行了改革,使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但在当时条件下,改革并未能彻底进行。在军事上,神宗的收复幽燕之梦始终未能实现。他任用名将王韶收复了熙河,但这并未给他带来预期的胜利。在西夏的战争中,神宗因粮草不济而失败。永乐城的战役更是让他元气大伤。
这两次战败彻底扑灭了神宗的自信心。他后来没有再发动大的战争。最终,元丰八年时,宋神宗郁郁而终。他的抱负随着他的离世而消散。他的能力未能达到他的志向,只能以遗憾告终。他的故事让人感叹:有志者未必能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