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悼天王冉闵屠胡拯救汉人何上不了历史书,其实他是为了自己
武悼天王冉闵:血屠胡人与汉人的双重震荡
众所周知,东晋时期,八王之乱后五胡乱天下,胡人几乎将汉人斩尽杀绝,汉人谈及胡人无不色变。在这风雨飘摇之际,有一人挺身而出,下了屠胡令,将胡人也斩杀了大半,此人便是冉闵。许多人疑惑,这位拯救汉人的英雄为何在历史教科书中鲜有提及?深入解读他的真实目的后,或许我们能找到答案。
冉闵本是石虎的养孙。石虎被誉为吃人魔王,但他对冉闵颇为喜爱,赞赏他打仗勇猛且前期忠心耿耿。在石虎去世后,冉闵拥立石鉴为帝。不久,石鉴欲除冉闵,但冉闵先行一步,斩杀了石鉴。随后,他颁布了一个震撼人心的命令——屠胡令。
这个屠胡令的内容是,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只要斩杀一个胡人并献上人头,就能获得金银钱财的奖励并升官。这一命令导致胡人的头颅堆积如山,甚至许多并非胡人的人也被误杀。冉闵的屠胡令使胡人数量锐减。尽管这一行为对汉人有利,但为何历史上对冉闵的评价并不高涨?为何他的事迹并未被载入历史教科书中?
探究冉闵的真实目的,我们可以找到答案。胡人无法为他所用。冉闵曾下令,想走的胡人可以离去,留下的都可以给予高官厚禄,但大部分胡人都选择了离开。这时,冉闵心生杀意:既然胡人不能为我所用,汉人也不支持我,不如杀掉胡人来收买汉人的心。他的屠胡令波及了太多的汉人。为了奖励,有人不惜滥杀无辜,只要长得类似胡人,无论老少都会被斩杀。
冉闵的行为更多的是出于个人目的,他的做法造成了社会恐慌,错杀了很多人。真正的英雄会真心为人民着想,绝不会滥杀无辜。冉闵的屠胡行为不分青红皂白,无论是真正的胡人还是无辜的汉人,一律格杀勿论。这也注定了他无法成为真正的英雄。他的行为虽然暂时满足了部分汉人的心理需求,但他的残忍与滥杀最终使他失去了成为英雄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