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借光的主人公匡衡最后怎么样了,贪赃枉法被贬为庶人
凿壁借光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记忆犹新。其中的主人公匡衡,他的奋斗历程更是令人钦佩。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探寻匡衡的结局,深入了解他的故事。
匡衡少年时期家境贫寒,却对读书怀有极大的热爱。因买不起灯油,他不得不选择凿壁借光,利用邻居家的灯光继续读书。正是凭借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匡衡长大后成为了一位才华横溢的人,尤其擅长解读《诗经》,有着独到的见解,深受汉元帝的赏识。他一路升迁,最终官至丞相,被封为乐安侯,总理全国政务,达到了人生巅峰。
随着汉元帝后期的朝政变动,宦官石显受到皇帝的宠信,开始把持朝政,并增加赋税,朝野上下无人敢对其弹劾。匡衡亦不得不依附于其,以求自保。直至汉元帝逝世、汉成帝继位后,匡衡才敢对石显进行弹劾。这并不意味着匡衡的品格有所缺失,实在是因为当时宦官专权的局面让他不得不如此。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匡衡弹劾石显后不久,他自身也遭到了弹劾。原因竟然是自己贪赃枉法。史书记载,匡衡利用职务之便,非法扩大食封土地四万多亩。这一行为使得汉成帝大为震怒,将匡衡贬为庶人。这一结局令人难以置信,毕竟匡衡前期是一位忠良之士,人们很难接受他的这种变化。
其实,匡衡之所以变成这样,也与外部环境的变化有关。就像写下著名《悯农》诗篇的李绅一样,人们在后期看到的他与前期有很大不同。后期他生活奢靡,甚至成为了一位酷吏。由此可见,人是会随着外部因素的变化而改变的。匡衡的结局虽然令人唏嘘不已,但他的故事却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应保持初心,坚持自己的原则。
匡衡的结局虽然不好,但他的奋斗历程和人生经历却值得我们深思。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外部环境可能会改变一个人,但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