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巴乔夫改革简介 改革的背景和时间是在什么时候
戈尔巴乔夫所倡导的“改革与新思维”,是对苏联传统价值观念和政治体制的一次深刻颠覆。他倡导的改革名义上是为了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这一改革却取消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剥夺了苏联的法定执政党地位,以及公有制经济对国家经济的有效控制。这样的改革举措,实际上造成了苏联在思想、政治上的混乱以及国家经济的继续恶化,为苏联解体埋下了伏笔。
在这一背景下,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政治势力在西方国家的支持下,利用改革后的混乱局面将苏联引向解体。回首这场改革的失败,戈尔巴乔夫将其归结为两点:起步太晚,以及社会矛盾的激化。深入研究苏联解体的原因,我们会发现失败的根源在于多方面。
在意识形态上,苏联取消了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地位,导致全社会陷入思想混乱。在政治方面,无产阶级政党的法定执政党地位被取消,使得受国外势力影响的政治集团控制国家政权,造成政治动荡。在经济领域,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被削弱,导致了寡头经济的出现,国家经济进一步恶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降低。
1991年12月25日,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69年的红旗落下,苏联这个由列宁创立的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舞台上消失。即便是在震惊之余,人们也在试图理解苏联演变的原因。事实上,苏联和东欧的变化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虽然西方和平演变战略是变化的条件,但归根到底还是苏联和东欧党的领导者推行了一条错误的路线和政策,严重脱离了群众。其中,国内因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并非一蹴而就,其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赫鲁晓夫时期。从背景上看,继赫鲁晓夫之后的苏联改革时断时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陷入危机。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接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开始了他的改革历程。然而这场改革并未能扭转苏联的颓势,最终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这一时期的改革尝试虽然未能成功,但它们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训:改革必须慎重而稳健地推进,不能急于求成或忽视国内外的复杂因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