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与大臣和诗背后的秘密唐玄宗写诗的目
在唐朝的某个时期,专权的宰相李林甫把持朝政,令人生厌。东宫侍读薛令之对李林甫的行为极为愤慨,他曾写诗对其进行尖锐的讽刺,并劝谏唐玄宗。李林甫对薛令之极为痛恨,处处排挤,时时打压。薛令之在东宫的生活可想而知的压抑。
身为东宫侍读,薛令之的主要职责是陪伴太子读书,日常的事务并不多。某日,闲来无事的薛令之想起李林甫的弄权误国,以及自己常受其打压,为了舒缓郁闷的心情,他在办公室的墙上写下了一首诗。
这首诗描述了朝阳初升,照见先生盘中的食物。盘中之物只有苜蓿这种马吃的饲料,饭食粗糙难以用筷子搅动,汤水稀薄连筷子都插不稳。这日子只能勉强维持朝夕,又如何度过寒冷的岁月?他在诗中暗讽李林甫,将其比作苜蓿。
一天,唐玄宗来到东宫检查太子的学业,恰逢薛令之不在办公室。玄宗便四处参观,抬头看到了薛令之写在墙上讽刺李林甫的诗。唐玄宗误解了诗句的意图,认为薛令之是在抱怨待遇不好,让他闲居冷曹。玄宗对此感到不满,认为薛令之竟然敢题诗讽刺自己。
但唐玄宗毕竟开明,并未对薛令之采取严厉的惩罚。而是在薛的诗后和了一首。玄宗的诗意很明显,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如果你嫌弃待遇不好,大可以另谋高就!”
第二天,薛令之看到玄宗的和诗,仿佛受到了当头棒喝。他思索数日,联想到李林甫的种种行为和自己的遭遇,对官场产生了辞官的念头。他给玄宗上了奏折,称自己经常生病,无法继续工作,请求皇帝允许他辞官返乡。玄宗看了奏折后批准了他的请求。
薛令之在朝为官三十多年,两袖清风,没有留下任何金银珠宝。他辞官后徒步回乡,隐居于灵谷草堂,过着钻研经书、怡然自乐的生活。身在京城的玄宗皇帝偶尔还会想起他,得知他的生活清贫后,“心甚怜之”,曾下诏用长溪的岁赋资助他。
从薛令之不得已辞官回乡一事中,我们可以明白“劣币驱逐良币”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在整个玄宗朝,被李林甫排挤的人不止薛令之一个。一个容不下人才的朝廷,最终必然走向衰败。李林甫的专权误国,让唐朝错过了许多像薛令之这样的人才,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