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楼去梯什么意思-上楼去梯典故出处介绍
今天,让我们一同一个富有历史底蕴的成语——“上楼去梯”。这看似冷门的成语,实则源自三国时期的一场故事。让我们一起跟随历史的脚步,背后的典故和深意。
三国时期,诸葛亮刚刚加入刘备阵营,便展现出了他的卓越才智。尽管诸葛亮被后世夸大了一些能力,但他的确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才。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三国志·诸葛亮传》所记载的献帝建安十三年,主人公便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
当时,荆州牧刘表宠爱幼子刘琮,对长子刘琦日渐冷落。刘琦为了自保,多次寻求诸葛亮的帮助,希望他能出谋划策,助自己一臂之力。诸葛亮总是委婉拒绝,未与刘琦深入谋划。一日,刘琦带着诸葛亮游览后园,共同登上高楼,饮宴之间,令人撤去梯子。在此绝境中,刘琦向诸葛亮坦言相问:“今日上不及天,下不及地,话出你口,入我耳中,可否坦言相告?”诸葛亮以申生和重耳的故事作比,提醒刘琦早做打算。刘琦心领神会,暗中谋划对策。恰逢黄祖去世,刘琦得以出外任职江夏太守。
这段记载中,“共上高楼,饮宴之间,令人去梯”的方式后来演变成了成语“上楼去梯”,意为在绝对保密的条件下进行秘密策划。这个故事发生在诸葛亮加入刘备集团之初,是荆州牧刘表因偏爱幼子而冷落长子刘琦的背景下发生的。为了自保,刘琦想请诸葛亮出主意,但诸葛亮却借故推脱。无奈之下,刘琦只好采取“上楼去梯”的策略。最终,诸葛亮给刘琦出了一个主意,让他前往外地任职以避开刘琮的势力范围。这一计策不仅让刘琦得以自保,也为刘备占领荆州打下了基础。
“上楼去梯”的背后隐藏着更为深层的策略。在刘备“三顾茅庐”期间,诸葛亮便提出了占据荆州的战略构想。“上楼去梯”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削弱和瓦解刘表集团的实力,以便日后刘备能够顺利占领荆州。诸葛亮的这一计策无疑是成功的。赤壁之战后,刘备不仅迅速占据了荆州数郡,而且在这一目标的实现后逐渐削弱刘琦的地位与权力。不久之后,刘琦便离世了。这无疑也揭示了权力斗争中的残酷现实和人性的复杂多变。这一故事不仅展示了诸葛亮的智慧与谋略,也让我们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