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是刘备叮嘱不能用的人 诸葛亮却委以重任
在历史的长河中,隐藏着一段令人费解的疑云。蜀汉公司的创始人刘备在生命的晚期,曾经慎重地嘱咐过他的首席运营官诸葛亮,不可重用马谡。这一嘱咐并非小说家凭空杜撰的情节,而是有着历史记载的真实事件。那么,为什么诸葛亮会违背前任老总的生前嘱托,将马谡推上重要的业务第一线呢?
历史的背景在变迁,当时的情况与刘备在世时的情境已有所不同。刘备去世时,蜀汉公司刚刚经历了一场大败,人力资源遭受了重大损失。即便在如此艰难的境况下,蜀汉并未到达人才凋零的境地。
等到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距离刘备去世已有五年之久。在这五年间,蜀汉公司的人才经历了新的一波凋零。在诸葛亮的心中,原本的后备人才马谡,因其独特的才华和潜力,被推移到了第一线人才的位置。虽然当时并非完全无人可用,如魏延、赵云等大将各有重任,但马谡的委以重任也是出于诸葛亮对局势的深思熟虑。
马谡本人也一直在努力改变诸葛亮对他的看法。有一个例子足以说明他的努力。在诸葛亮南征孟获时,马谡不仅一路相伴,更是几乎送到了前线,表现出其深厚的业务理解和独特的策略思维。他的努力终于动摇了诸葛亮对于刘备遗嘱的坚持,他的智慧和策略影响了诸葛亮的南征策略。
尽管马谡在策略上的智慧令人赞叹,但他的执行力却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做业务,能出点子是一回事,执行力是另一回事。参谋型人才未必是指挥型人才。尽管马谡能够在诸葛亮身边出谋划策,但当他独自承担重任时,却未能展现出足够的执行力。正如历史上的许多英雄,在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之前,也需要经历无数的磨砺和锻炼。
诸葛亮的决定最终证明了一件事:人才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时间和机遇去成长和锻炼。马谡虽然有着出色的策略思维,但在实际的业务操作中,仍需更多的磨砺和锻炼。而诸葛亮作为蜀汉的领导者,不仅要善于识别人才,更要敢于给人才提供机会去锻炼和成长。
诸葛亮的决策并非轻率之举,而是基于对局势的深思熟虑和对人才发展的长远眼光。虽然最终的结果令人遗憾,但这也成为了历史上一段引人深思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