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重农抑商得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
许多人对古代的制度抱有落后的看法,与现代相比似乎无法相提并论。郡县制等古代制度至今仍在沿用,证明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对于那些动辄指责“封建糟粕”的人,显然对历史缺乏深入了解。今天,我想一下古代制度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尤其是其中的郡县制,它实际上是一项对民众有利的政策。
农业一直是国家的根本。无论何时,“民以食为天”都是不变的真理。粮食的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在粮食短缺的情况下,社会可能会出现动乱。有道圣人治理下的社会,人民会选择共同度过难关。古代的政治家们在改革时都非常重视农业。例如,《管子·国畜》中记载的准平政策,通过调整粮食价格来保障农民的收益,同时防止大商人豪夺民众,有效地维护了民生和社会的稳定。
另一方面,虽然古代商业受到一定的抑制,但这并非对商业的否定,而是对私人商业行为的制约。公家支持的商业行为是服务于民生的必要环节。为什么要抑制私人商业行为呢?这是因为如果民众放弃农业而从商,就会耽误农事,威胁国家的稳定与安全。例如,管仲发动的衡山之谋、石壁之谋,通过利益引诱其他国家的农民进行商业活动而耽误农时,从而达成不战而胜的目的。
如果土地集中在商人手中,他们可能会通过买卖土地赚取差价,而不是从事农业活动。商人并非财富的产生者,而是财富的搬运工。在古代,当国家无法使某些物品流通时,商人就会进入这个领域赚取利润。他们通过控制运送渠道来掌控某些地区此货物的多少,从而达到控制价格的目的。在私人控制下的商业中,价格并非由市场供求决定,而是由控制的商人决定。古代有官道、开凿运河等举措,都是为了保证物的运通,最大程度地避免被私商控制的局面,从而保障民生和社会稳定。
古代制度如郡县制背后体现的是对民生的关注和对社会稳定的维护。重农抑商并非单纯的经济政策,而是立足于国家根本、关注民生问题的明智之举。这不仅体现了古代政治家的智慧,也为我们今天治理国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荀子·君道》中提出“省商贾,众农夫”,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也应关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确保国家的稳定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