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为什么敢于杀害曹髦 杀了曹髦之后是如何
介绍三国纷争背后的政治暗流与司马昭的善后策略
三国鼎立的背景下,魏蜀吴之间的纵横捭阖与顶级武将的交手令人瞩目。而在三国历史的落幕之际,司马昭与曹髦的交锋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今天,让我们一同揭开这一事件背后的层层帷幕。
首先要深入了解魏国整体的政治环境变迁。在魏蜀吴三国中,曹魏政权的政治谋划堪称一流,这与其在人才方面的明智任用息息相关。相较于孙家和刘家,曹家的政治地位在前期尤为稳固,其权力几乎不受掣肘。军权牢牢掌握在曹家和夏侯家这两大宗亲氏族手中,而世家大族则被用来控制中央文职,以制衡宗亲氏族。这种的相互制约,确保了皇权的稳固。高平陵之变打破了这一平衡,使得曹魏政权的政治生态逐渐恶化,宗亲氏族尾大不掉,皇帝逐渐形同虚设。
在此背景下,司马昭为何选择杀死曹髦呢?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究。曹芳在位时,年轻的曹髦继位。当年曹操逼迫汉献帝禅位的操作犹在眼前,而司马昭的行为却显得颇为强硬。他之所以选择杀死曹髦,是因为曹髦对他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据史书记载,当群臣提议让司马昭成为晋公时,曹髦的反应是低头不答,而司马昭则严厉地表达自己的立场。这引发了曹髦的不满,最终导致了他的自杀行动。
司马昭如何善后呢?虽然大权已落司马家族之手,但改朝换代并非易事。在曹髦在位期间,仍有部分大臣对司马家族持异议。司马昭明白这些人存在的威胁,因此在曹髦被杀后,他需要妥善处理善后事宜。他选择了宫门守将成济作为替罪羊,以背君弑主之罪将其诛灭九族。虽然成济喊冤,但无人理会。这一决策为司马昭赢得了重新建立权威的机会。其实回顾整个过程,曹髦的行为略显冲动。他应当学会隐忍等待时机,而不是贸然行动导致身死。司马昭的善后策略展现了他对大局的把握和对危机的处理能力。这一事件也为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