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为什么用棺材来装殓死去的人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亡者的处理都寄予了深厚的情感与期望。古人特别希望过世的亲人能够“升官发财”,为此在称谓上颇费心思。他们称这种愿望为“官才”,但因其涉及到官府,容易引发不必要的麻烦,于是在“官”和“才”旁边加了一个“木”字,表示用木材制作的棺材。棺和材实际上是两种象征身份的器具。
在古代,官员死后所使用的棺材有着严格的规定,其材质和尺寸都与众不同,称为棺。有石棺、铜棺、金棺等不同的材质,这些都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而那些富贵之家,在长辈六十岁后便会为自己预备棺材,称之为寿材。寿材的制作同样有着一定的规格和要求,绝非随意几块木板钉在一起就可以。人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为自己增加寿命。
在封建社会中,无论是生还是死,人们都有着身份地位的差异。有权势的人死后可以睡在棺材里,而有钱人则睡在材中。穷人只能使用木板钉成的盒子或草席裹身。为了方便,后来的人们将两者合并称为棺材。现在也有人解释这是为了图吉利,取“升官发财”的谐音。
那么,棺材这一习俗又是怎么来的呢?这还要从一个古老的故事说起。孙膑与庞涓曾是同门师兄弟,但庞涓嫉妒师兄的才能,企图杀害孙膑。孙膑为了逃脱庞涓的追杀,躲到了一个木匠的家中。木匠心生一计,让孙膑躺在睡柜里,伪装成死去的尸体,成功地将他送出关卡。后来人们受此启发,开始使用睡柜装载死者尸体,逐渐发展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棺材。
棺材不仅仅是一种葬具,更是人们对死者的一种尊重和纪念。活着的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死者在阴间过得更好。而安葬死者的习俗也与这个故事紧密相连,至今我们仍有“送殡”、“出殡”之说。每当提及这些词汇,人们都会想起那个为了逃避追杀而藏身棺材的孙膑。棺材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的象征,更是包含了人们对生命、死亡、离别和重逢的深深情感和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