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家都很唾弃东林党?与《贰臣传》和钱
东林学派与东林党:明朝末年的政治风云
在明朝末年,以江南为中心的官僚政治集团——东林党,与崇尚实学、标榜气节的东林学派紧密相连。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探寻这个政治集团背后的故事。
东林党的兴起与明朝的历史背景紧密相连。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朝廷下诏编纂《钦定国史贰臣传》,其中收录了原明朝东林党党魁的传记,这也引发了人们对东林党的深入批判。
钱谦益作为东林党的代表人物,其名声在外,让人们对这个政治集团产生了质疑。深挖历史发现,许多东林党人士虽书生意气,缺乏从政经验。他们在执政期间,尤其是在崇祯时期,做出了一系列错误的决策。废除与蒙古汗的盟约、杀害重要将领等决策,破坏了原有的战略部署,使得满洲女真得以喘息并壮大,最终摧毁了明朝。
提及东林党投降满清的人数,实际上只有四人。在《东林党籍考》以及东林党自编的《东林点将录》中明确记载了这四人中的代表人物钱谦益。他的投降导致了南京城的迅速沦陷,使得满清入关后快速占据各地成为可能。但这只是部分人的选择和行为,东林党中仍有许多人士坚决抵抗满清至死。
人们对东林党的唾弃并非完全基于事实。明末清初时,大部分东林党人士死于非命,有的是死于党争、抵抗农民军或清军。而关于东林党的,很大程度上源于《贰臣传》的影响以及部分人物如钱谦益所造成的恶果。东林党在政治上的短视和缺乏大局观也为人所痛恨。他们虽喜欢抨击政局,却没有大局观,甚至为了背后的利益,敢用国家的利益去交换。在南明时期,“因反对而反对”,忽略了外敌当前的局面。东林党的独权行为,为了独权而乱,也为人所非议。
东林党在明朝末年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既有决策失误的责任,也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应该全面、客观地看待每个历史事件和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