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之争之秘刘邦和项羽曾经联手屠城
在古代历史的浓墨重彩中,有两位传奇人物特别引人注目:项羽与刘邦。这两位风云人物都以铁血手腕著称,其中最为后世所非议的便是他们的“屠城”行为。
当我们谈及项羽时,“屠城”似乎成了他的标签,我们似乎忘记了刘邦同样有着“屠城”的记录。《高祖本纪》明确记载,刘邦与项羽曾联手攻城阳,并屠之。对于这一历史事实,人们仿佛集体失忆,很少被提及。
“屠城”,是一种极端的行为,既是对敌人的威慑,也是心中的发泄。其残酷性历来受到人们的严厉批评。不仅在反秦之战中,刘邦有“屠城”的记录,甚至在诛杀项羽后,也曾想以此行为来泄愤。但鲁地的坚守使他停下了脚步。
刘邦对项羽的追杀从未留情,即使在鸿沟议和后,项羽释放了太公等人质,刘邦仍不顾信义,追杀项羽。那么,为何在面对鲁地为项羽坚守时,他却选择了放过?
这是因为刘邦在灭项之后,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已经站在了权力的巅峰,即将成为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他开始考虑“后项羽时代”的舆论主旋律。他知道,为了刚刚建立的大汉王朝的安稳,必须提倡忠诚。只有忠诚,才能避免诸侯割据、天下分崩的惨祸再次发生。
为了新时代的舆论宣传,刘邦必须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他明白,鲁地百姓为项羽坚守城池,正是忠诚于鲁公的表现。他不能让自己一时的冲动破坏了即将到来的新时代的主流舆论。面对楚地皆降、唯鲁不降的局势,他选择了放弃“屠城”的冲动,以理智约束感情。
这一决策展现了刘邦的高明之处。他知道,用理智控制感情,才能成就大事。相比之下,项羽的行为就显得过于冲动和不理智。他只是一味追求一时的痛快,却忽略了长远的利益。刘邦用理智和宽容赢得了人心,而项羽则因冲动而失去了天下。正因为刘邦懂得用理智去处理感情问题,所以他能够建立一个新的时代,成为一代伟大的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