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敬业为何会造反
唐朝时期,一位传奇人物李敬业跃然纸上,他出身名门,身为开国将领李勣的孙子,承袭了英国公的爵位。从小才智过人,历任太仆少卿、眉州刺史、柳州司马,他就是徐敬业。
徐敬业,一个名字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故事。在武则天改朝换代的动荡时期,他以卓越的才智和胆识,历经层层挫折,却终究未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壮志。
公元684年,徐敬业因事获罪,被降为柳州司马。这一打击使他心生怨愤,与一群官场失意的朋友在扬州聚会,共商大事。他们策划了一场规模宏大的叛乱,意图推翻武则天的政权。这场叛乱得到了许多对武则天不满的人的积极响应,特别是山东地区。
徐敬业以匡复李氏唐朝为名,但他的内心却隐藏着更大的野心。他没有采纳军师魏思温的建议,直接攻打东都洛阳,顺应民心。而是选择了先取有金陵的常、润二州。这一决策注定了这场叛乱的失败。徐敬业在关键时刻一错再错,失去了取胜的良机。最终,他在被李孝逸领导的三十万大军打败后逃亡。手下将领王那相砍下徐敬业的头颅,向武则天投降。徐敬业的余党都被抓捕归案,叛乱终于被平定。
那么,徐敬业为什么造反呢?这要从他的生平轨迹来分析。徐敬业从小聪明过人,善骑射,有胆识。他在地方任职时,曾孤身入匪窝,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智慧。祖父李绩对他既喜又忧,感慨之下曾说:“将来败坏我们家的,一定是这个孩子。”这句话或许暗示了徐敬业造反的深层原因。
徐敬业在因事获罪、被贬为柳州司马后,心生不满,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商量起兵反武。他们对武则天的政权深感不满,希望借此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
徐敬业是一位富有才华和胆识的人物。他的叛乱虽然失败了,但他的故事却成为了历史的佳话。他的生平轨迹和叛乱经历都展现了他作为一个唐朝开国将领后代的风采和传奇。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勇往直前,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