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 集
甲骨文雾霾记录介绍古老的“霾之记忆”
作者倪方六
随着冬季的深入,雾霾再度笼罩多地,成为现代人健康的隐形杀手。许多人可能误以为雾霾是现代工业化的产物,然而历史却告诉我们,古代同样存在雾霾天气。透过甲骨文中的雾霾记录,我们不禁惊叹古人的敏锐观察与对未来的预见。
刚入冬的南京,街头弥漫着浓厚的雾霾。近日网上热传的一组照片显示,江苏大部分地区都笼罩在浓雾之中,部分地区能见度不足50米。雾霾严重影响了交通和人们的生活质量。但在数千年前,古人也面临着类似的困扰。他们是如何描述和解读雾霾的呢?
实际上,“雾霾”一词早在公元前的中国史书中就已出现。北魏的崔鸿在《十六国春秋》中记载了前凉时期的一起乱伦事件,事件发生后当月便出现了雾霾四塞的现象。这里的“雾霾”与现代含义不同,古人将其视为不祥之兆。尽管在古代文献中并没有设立专门的“雾霾”章节,但在甲骨卜辞中却早有关于霾的记录。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通过深入研究甲骨文,成功解读出“霾”字的存在。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我们发现了多个“霾”字的存在。这些卜辞多以天气现象来占卜吉凶,霾天的出现往往与灾祸相联系。可见,在古代人的眼中,霾天被视为一种坏天气。他们通过观察天空的变化来预测吉凶祸福,霾的出现往往伴随着不祥之兆。从卜辞中的记录来看,中国无疑是世界上最早关注和记录雾霾天的国家。古代的霾与现代的霾在内容和危险程度上存在巨大差异。现代的霾含有大量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古代的霾则可能更多地与气候变化、地理环境等因素有关。甲骨文中的雾霾记录为我们揭示了古代人对这一自然现象的敏锐观察和理解。这些宝贵的记录不仅丰富了我们的历史认知,也提醒我们珍惜自然环境,警惕现代工业化带来的潜在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