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括为何会输-真的是因为缺粮吗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场战争令人痛心疾首,那便是赵国与秦国的长平之战。当人们谈及这场战争时,总会想起电视里的那位英雄人物,但今天,我想从另一个角度,为大家详细解读这场战争的真相。
长平之战的惨败,缺粮只是表面原因。真正的根源在于赵国与秦国之间的综合实力差距。在战国晚期,赵国虽然凭借赵武灵王的改革军事实力大增,成为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国家。但秦国的综合实力却早已超越六国,自秦孝公迁都咸阳、开启商鞅变法以来,秦国一直在积累实力,成为了一个强大的“虎狼之国”。
长平之战前,赵国看似强大,实则内忧外患。赵武灵王后期的昏谩抉择导致国内动乱,国家不够团结。虽然军事实力强大,但真正的国家强大应是方方面面的综合实力强大。在这场战争中,赵国的综合实力与秦国相比,还是相距甚远。
那么,为什么赵括会上场呢?原来,长平之战前,赵国面对秦国的进攻,战绩最好的将领是赵括之父赵奢。但在长平之战爆发时,赵奢已去世,赵王最初派廉颇去秦国。秦军的强大和赵国的困境迫使廉颇多次败退,被迫转入防御阶段。赵王焦虑之下,多次催促廉颇决战。但廉颇作为老将,有自己对战场的认知,坚持防御策略。这触动了赵王的底线,于是赵王决定换将。换上的赵括却是一个更致命的错误决定。
赵括的固有观点是:他没有实战经验,导致赵国惨败。难道真的全怪赵括一人吗?长平之战进行到一半时,即使换上赵括也并不能解决秦军的强大和缺粮的困境。赵括也想等来支援,但并没有等来救援。秦国加大兵力对赵军进行封锁,赵军被逼无奈选择决战。尽管赵括在包围中坚持了46天,发动多次有组织的突围战斗,但最终还是无法抵挡秦军的强大实力。
长平之战赵国惨败的原因在于国力不济和赵括经验不足。如果赵括选择防御而不是决战,或许结果会有所不同。但更重要的是,赵王的一系列错误决定加剧了赵国的困境。虽然选择防御不能完全打败秦国,但至少可以保存实力等待机会重来。而赵国选择决战则失去了这一线生机。这场战争让人深刻认识到:真正的战争不仅仅是战场上的较量,更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比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