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杨仪和马岱为何联手除掉魏延 他们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今天迷奇闻网的小编带你走进历史的长河,聚焦于三国时期蜀汉的两大人物——魏延与杨仪的纷争,并带你他们的故事背后。
时光倒流至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中原,彼时魏延作为前锋,却在僵持中与诸葛亮一同面临困境。同年秋天,诸葛亮的病情加重,他秘密安排退军事宜,委派魏延负责断后。魏延并不服从诸葛亮的调度,这也引发了杨仪与魏延之间的直接冲突。最终,杨仪派遣马岱斩杀了魏延,结束了这场蜀汉内部的纷争。那么,接下来我们要的是,这场纷争之后,马岱和杨仪各自的命运如何呢?
首先来看马岱。马岱是蜀汉的名将,早年追随马超征战沙场。在诸葛亮去世后,他曾在次年率众伐魏,但被司马懿麾下的牛金击退。《三国志》等史料对于马岱后来的记载并不详细,他的结局也因此变得扑朔迷离。有的观点认为,马岱在公元235年的败仗后可能回到了蜀汉都城,最终病逝。但确切的结局,我们已无法从史料中得知。
再来看杨仪。杨仪最终的下场在史料中有明确的记载。他最初为尚书令,后来一直跟随诸葛亮战斗。诸葛亮去世后,杨仪认为自己资历老、功劳大,理应成为诸葛亮的继承人。蒋琬最终接替了诸葛亮的位置,这使得杨仪心生不满,多次口出怨言。后来,杨仪被废为平民,流放到汉嘉郡。在流放地,杨仪仍然上书诽谤朝廷,最终被朝廷派人抓捕,最终在牢狱中自尽。
对于杨仪和魏延的纷争,可以说既有权力的争夺,也有私人恩怨的纠葛。而这场纷争背后,更是蜀汉内部权力斗争的缩影。在诸葛亮在世时,他可以驾驭这些将领,但在他去世后,这些将领之间的纷争使得蜀汉内部动荡不安。而这场纷争的结果,也间接影响了蜀汉的未来发展。《三国演义》中的情节虽然引人入胜但并非完全符合历史事实,《三国志》等史料为我们揭示了更为真实的历史面貌。
回顾整个故事,我们发现其中充满了权力斗争、恩怨纠葛和个人野心等元素。而这场纷争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在历史的进程中个人命运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无法预测。对于我们来说应该珍惜当下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努力创造美好的未来而不是被过去的恩怨所束缚。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