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给了朱由检十七年的时间 朱由检为什么救不了明朝
今天,迷奇闻网的小编为大家带来一则引人深思的故事。让我们一同其中隐藏的故事。
在人们的眼中,皇帝总是以勤劳节俭的形象出现,很少有人关注他在施政方面存在的问题。治理国家,绝非简单的起早贪黑、穿着补丁衣服就能达成。历史上有许多例子显示,即便皇帝再勤劳节俭,如果缺乏正确的治国策略,国家依然难以昌盛。
以崇祯皇帝为例,他在位十七年,竟然更换了十八位首辅。在明朝,没有宰相一职,首辅相当于宰相,是的最高长官,类似于现代国家的国务院总理。想象一下,十七年间,换了十八位总理,平均每人任职不足一年。这样的频繁更换,如何能保证国家政策的延续性?就像中小学生一年换一个班主任,都会产生不良影响,更何况是一个庞大的国家?
从这一数据,可见一斑。崇祯皇帝的政治能力与政治态度由此可见一斑。在其他官员的任命以及国家政策的决策上,他也同样表现出朝令夕改、摇摆不定的特点。
结果如何呢?主政十七年,他却越来越失去亲信。面对东北的少数民族和西北的农民起义军的左右夹击,崇祯皇帝虽然想到了“集中力量攻破一端”的正确策略,甚至派人与满清秘密谈判议和。不知为何泄密,这一秘密议和被大臣们得知,遭到了舆论的反对。
崇祯皇帝缺乏“虽万千人吾往矣”的勇气,居然将谈判代表推出来作为替罪羊。这位谈判代表感到自己被出卖后,公开了崇祯皇帝给他的秘旨,使得崇祯皇帝陷入尴尬境地。
试想,这样关乎国家前途的大事,竟然因为一个小小的泄密而半途而废,还引发如此大的风波。如果你是大臣,你愿意跟随这样的领导吗?你会不会时常担心“我为他工作,得多留几个心眼,一个不小心,就叫他把我出卖了”?
领导与下属之间缺乏基本的互信,上下都在猜忌疑心、尔虞我诈,事业如何能够顺利发展?国家又怎能安定繁荣?
实际上,崇祯皇帝面临的困境已经表明了他的刚愎自用。面对这样的领导,国家的灭亡也就在所难免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治理国家并非简单的勤劳节俭就能达成,正确的治国策略、稳定的政策以及领导与下属之间的互信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