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而论道什么意思-坐而论道典故出处介绍
诸葛亮执政时期,事必躬亲,虽有其强烈的责任感,但这并非明智之举。他的这种行事风格,不仅可能给他人留下不被信任的印象,而且对自己的健康也是极大的负担。在蜀汉朝廷中,有人看出了这一问题,并尝试向诸葛亮提出忠告。其中,杨颙的劝谏尤为突出。
杨颙,字子昭,是杨仪的同族。他担任巴郡太守时,进入丞相诸葛亮的主簿府。一日,诸葛亮亲自核对公文簿册,杨颙见此情景,便直言不讳地进谏。他引用古人“坐而论道谓之三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的说法,强调治理政事应有明确的分工,不可上下相侵。
杨颙以家庭事务为例,生动形象地解释了这一观点。当一家之主明智地分配家务给奴仆时,家庭运转有序,主人得以悠闲自在。若主人凡事亲力亲为,不仅自己疲惫不堪,而且可能一事无成。同样的道理,诸葛亮身为丞相,若事事过问,过于操劳,最终只会损害自己的健康和国家的大业。
杨颙的劝谏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国家与丞相的关心。他的言辞恳切,使诸葛亮不得不反思自己的行事方式。尽管诸葛亮感谢杨颙的劝谏,但他并未真正改变自己的行事风格。
事实上,诸葛亮的劳累是众所周知的。他亲自过问罚二十以上的刑罚,亲自阅览公文,饮食简单到仅数升。这种过度的劳累最终可能导致他的健康崩溃。正如《三国志明帝纪》注引《魏氏春秋》所记载的,有人甚至预言诸葛亮“体毙矣”。
诸葛亮的亲力亲为,虽体现其责任心与敬业,但过于操劳只会适得其反。杨颙的劝谏虽使诸葛亮有所触动,但并未真正改变他的行为。这也反映出蜀汉帝国在治理上的某种困境:一方面需要诸葛亮的智慧和领导力,另一方面也需要他适度放权,让其他官员参与决策与执行。否则,诸葛亮的过度操劳不仅无法为国家带来长远利益,还可能影响他的健康甚至寿命。
诸葛亮的治国之道虽有智慧与远见,但过于亲力亲为的做法并非明智之举。在这个问题上,杨颙的劝谏虽然及时且必要,但诸葛亮的态度似乎并未真正改变。这也提醒我们,在治理国家或组织中,适当的授权与信任同样重要。否则,过度的控制只会让自己疲惫不堪,并可能影响整体的效率与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