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败乃兵家常事,为何诸葛亮非得杀了马谡呢?
在第一次北伐的壮丽征程中,可以说是最充满希望的一次。雄心勃勃的领袖满怀信心地期待此次北伐能够建立不朽的功勋。命运却对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他被自己深深信任的人背叛,导致了一场惨痛的失败——街亭之失。
当时,战报传来,领袖立即命令大军前往抵挡诸葛亮的攻势。街亭,这个咽喉要道,成为了关键。诸葛亮需要有人守住此地,以赢得时间攻克凉州,逐步蚕食曹魏。而司马懿则需要经过此处前往增援凉州,以包抄诸葛亮。
对于这个要地,诸葛亮派出了他最信任的人去镇守。由于此地的重要性,诸葛亮对其地形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向马谡详细交代了策略,让他在路上抵抗魏军。命运却在此转折。
马谡到达当地后,结合多年的兵书研读和当地地形,他认为占据高山可以居高临下打败司马懿。事情并未按照他的预想发展。司马懿来到当地,看到马谡的营寨后,断言诸葛亮用人不当。随即,他围山并切断了山中的水源。马谡率军冲下山,试图借助高度优势打败司马懿,但被其严阵以待的军队轻易化解。随后,由于长时间的断水,马谡的军队纷纷投降。
蜀汉此时人才凋零,老一辈人物相继离世,新一代尚未成长起来。尽管马谡此次因自己的愚蠢导致惨败,但他在诸葛亮心中必须死。为什么?
从法律角度看,马谡犯下了三宗死罪。首先是战败之罪,他的失误导致整个北伐功败垂成,耗费的大量资源化为乌有。其次是违令之罪,他违抗了诸葛亮的命令,一意孤行导致惨败。在古代,违抗将令是死罪。最后是逃亡之罪,他在错误发生后没有与士兵共进退,而是选择逃跑。这三宗罪使得马谡必死无疑。诸葛亮的决定是出于军心的稳定和对未来的考量。毕竟在战乱年代,逃兵和临阵脱逃的将领都是不可容忍的。马谡的死不仅是对他自己的惩罚,更是对蜀汉未来的警示和警醒。他的失败和死亡成为了蜀汉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