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空调暖气 古人究竟如何御寒度过冬日
寒冬中的温暖:古今取暖方式的变迁
尽管现代科技发达,冬季取暖依然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想起古代中国,那时的经济水平和居住条件远不及今日,但冬季取暖却是当时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让我们一同古代不同阶层人的取暖方式,感受那份独特的温暖。
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冬日里在南山伐薪烧炭,满脸尘灰,衣衫褴褛。他们的取暖方式简陋而艰辛,但却充满了生活的真实。而相对富裕的人家,已经开始使用精致的手炉,享受片刻的温暖。
在古代,火塘是最古老的取暖方式。北方的民居大多设有火炕,通过燃烧产生热量来加温。穷人在家里只能用灶灰取暖,而条件稍好的人则使用泥制的盆来盛装烧火做饭的灶灰。这种传统方式,至今仍在北方农村被使用。
贫穷百姓冬天大多靠穿褐来御寒,褐是一种麻制品的衣物,既无法保暖也不美观。即使是这样的衣服,往往还有补丁和洞。相比之下,富有的达官贵族则穿着珍贵的狐裘和貂裘,这些裘衣都是有钱人的象征。
唐宋时期,一些富裕人家已经开始使用铜制手炉和脚炉。手炉里放着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可以暖手。脚炉则比手炉大,可以放在脚下暖足。还有暖足瓶,里边灌上热水,放在被窝里,为寒冷的夜晚带来一丝温暖。
明清两代,人们大多烧柴炭取暖。炭盆是铜或铁制的,外加一个箱形透气的笼罩,以防止失火或掉进其他东西。而皇宫中,则采用了更为科学的方法——火墙。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墙下挖有火道。在廊檐底下设置炭口,烧上木炭火,热力就可以顺着夹墙温暖整个大殿。这种火道还直通皇上的御床和宫殿内的炕床下面,形成的“暖炕”与“暖阁”,使整个宫殿都感到温暖如春。
从古代的艰辛取暖到现代的便捷生活,我们见证了科技的进步与文明的演变。在这个寒冬中,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温暖与舒适,同时也感叹古人的智慧与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