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国历史上存在最长的国家,立国一千九百年
薛国,这个位于古代黄河下游的小国,隐藏在今天的山东省滕州市官桥镇、张汪镇一带。尽管它在历史的长河中微不足道,却以其独特的存在方式,见证了夏、商、周三代的兴衰更替,历时一千九百年之久。这个小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颛顼帝的子孙。据《通志》记载,颛顼帝的小儿子阳被封于此地,他的后代奚仲在夏朝时期也被封于薛地。奚仲不仅担任了“夏车正”,更以其卓越的造车技术,被尊为中国造车鼻祖。
商朝时期,奚仲的后裔仲虺居住在薛地,辅佐商汤灭掉夏朝,并担任左相,成为商朝的开国功臣。这一功绩使得薛国的国祚得以延续。仲虺的后代与周文王有着亲戚关系,这一重要的关系使得薛国在周朝受到了特殊的保护。
周朝初年,周武王将仲虺的后裔任畛封为侯,封地仍为薛。历经三十一世后,薛国在周显王四十六年(公元前323年)被齐国所灭。薛国并未就此消亡。薛国公子登逃亡后,在做官被封于沛地,公子登率族人迁居沛邑,以祖先原来的封国“薛”为姓氏。后来薛国旧地被封给了田婴,号“薛公”,薛国由任姓改由家族统治。
孟尝君田婴是薛国的杰出领导者,他招纳数千贤士,许多诸侯都争相寻求他的帮助。他曾被齐湣王、秦昭王、魏昭王封为相国。孟尝君在薛邑居住时期,致力于加强城池建设,发展商业贸易,减轻民众赋税负担,并重视农业和桑蚕生产。在他的治理下,薛邑逐渐强盛起来,成为仅次于齐国都城临淄的大城。甚至出现了“天下知有薛,不知有齐”的局面。随着孟尝君的去世,齐国担忧薛邑的继续壮大,于是联合其他国家灭掉了薛邑。秦国灭齐后,在薛国故址设置薛郡。到了两汉魏晋时期,薛郡又改为薛县。
尽管薛国的历史命运历经波折,但它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从颛顼帝子孙的封地开始到孟尝君的辉煌时期,再到最后的衰落和消亡,薛国的历史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时代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