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个体生命汇聚而成的宏大叙事
《八佰》:从草根士兵的涓涓细流到大江大河的磅礴之力
电影《八佰》打破了战争片的传统框架,它没有从高高在上的领导层视角出发,而是从千差万别、色彩各异的草根士兵的涓涓细流出发。这不仅是一部战争史诗,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勇气和成长的故事。
影片中的士兵们,操着各地方言,在四行仓库内顽强抵抗。方言的繁多,代表了个体的不同和丰富性。他们来自巴颜喀拉山,汇聚沿途各地的山川溪水,最终化为长江黄河,浩浩荡荡涌向大海。这正如荀子所说:“涓涓细流,汇成江海”。
毛曾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在《八佰更加努力》中,这种理念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影片没有过分强调战争的领导层,而是聚焦于这些底层的士兵,他们才是战争中的真正主角。尽管团队中有唯一的指挥官谢晋元,但他的形象并没有被过分夸大。实际上,从战史实况来看,领导层在某些时刻可能更注重策略与谈判,而底层的士兵们却在实际战场上浴血奋战。这一点在影片后部黄晓明的表演中也得到了体现。
苏州河的南岸,媒体和百姓都在观看这场战争。舆论通过媒体传达给大众,仿佛进行了一场“直播”。在这样的背景下,八佰壮士展现出了铁骨铮铮的形象。但四行仓库内的士兵并非特种部队,他们具有各自的弱点和恐惧。导演管虎显然希望这些士兵的心灵世界,展现他们的成长和转变。
在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角色:黄志忠饰演的老葫芦展现了内在的坚毅与严谨;饰演的老兵羊拐则胸有成竹;欧豪挑战了与自我个性反差较大的角色——端午;张译则饰演了弱不禁风的角色长发老算盘;姜武饰演的老铁则前后不一;杜淳演绎了团长谢晋元的形象;魏晨饰演近乎疯狂的陕西兵朱胜忠……他们共同构成了烽火连天中的人物群像。
影片开始时,这些士兵并非钢铁战士。相反,他们中有的是逃兵,有的害怕杀戮。面对突如其来的战争,他们感到无所适从。在民族危亡面前,在炮火的洗礼下,他们逐渐突破自身的局限和怯懦,完成了脱胎换骨式的转变。他们一步步从恐惧中走出,最终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利益献出自己的生命。这种“时势造英雄”的精神图景让这部平民战争史诗更加惊心动魄。
开篇时,一只老鼠从洞穴中试探着探出头来,最终化作一匹白色战马,驰骋于战场,这一转变使得宏大的战争场景显得尤为真实,万众一心的抵抗更是震撼人心。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英雄的升华都承载着华夏民族的忠孝节义精神及其文化传统。怀抱的壮士们跳向敌群时,他们高喊的不仅是战斗口号,更是对家人的告别。他们留给母亲的遗书,用血写下了“舍生取义,儿所愿也”八个字。童子军小湖北的心中,端午化身为赵子龙,身披盔甲,手持,骑着白马,冲向敌阵。戏台上的武生演员展现的威武形象,唱出了英雄的气概。
电影《八佰》围绕小人物的升华展开叙事,构建了两个层次的悬念。第一个层次是利用观众的心理本能,展示新兵的生死存亡,激发观众的求生欲望。观众仿佛身临其境,目睹着战争的惨烈场面,日军的骑兵手起刀落,人头落地;仓库内的战斗激烈异常,窗外射进的随时夺走战士的生命。影片一直设定日军对主人公群体的生命威胁,不断制造新的危机和威胁,激发观众焦急的情绪。然而影片的结尾却打破了常规战争片的模式,主人公们最终选择牺牲,观众在悲剧的升华中获得感动。正如导演所言:“结尾我们希望给的是非常憋屈的力量!”
第二层次的悬念则是精神人格的悬念。观众见证着小兵们如何将求生的欲望转化为赴死的决心。在影片中,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心灵世界都被深入刻画,黑色背景凸显面光下的眼睛和神情。影片的视觉影像造型系统以特有的方式展现细流与江海的关系。在仓库内,伦勃朗式的面部特写镜头展现出每个战士的内心世界;在仓库外,ALEXA IMAX摄像机的广角横移镜头展示了南岸的繁华与战争的残酷。导演在造型上追求科幻和魔幻感,以契合九零后观众的视觉经验。影片中的场面调度更是震撼人心,送电线的猛士们在狂奔中被击中,冲向南岸的将士被扫射倒在血泊之中。电影《八佰》展现了一幅壮丽的画面,如同一部涓涓细流汇成大江大河的交响史诗。
作者为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的常务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