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历史上那些引发众怒的官员
在宋朝这个以文治国的时代,文人命运相对宽容,只要不涉及作乱犯上,一般都能免受残酷的刑罚。“刑不上文人”成为宋朝对文人政策的最佳写照。这种氛围催生了许多在其他朝代看似不可思议的事件。
在这个朝代,地方官可以毫无顾忌地上书朝廷,痛斥奸臣当道或朝廷的昏庸;太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意愿,对朝政进行评议;百姓甚至可以在大街上自由游行,对朝廷官员进行评议,甚至发生肢体冲突。
这一切在宋朝都显得理所因为这个朝代以文化立国,为了防止武人专权,只要不使用武力,其他行为都被允许。这也成为宋朝积弱的一个原因。今天,就让我们回顾几起宋朝平民攻击朝廷要员的著名事件。
第一个例子是李邦彦,他是宋钦宗时期的宰相,投降派。在金军第一次南下时,李邦彦的投降政策使北宋屈辱求和,并罢免了主战派人物种师道的官职。这一举动在汴京城引起了轩然大波,民众怨声载道,尤其是充满知识力量和爱国热情的太学生。在太学生领袖陈东的带领下,民众包围了皇宫的宣德门,情绪激动。当李邦彦从皇宫出来时,撞上了愤怒的民众,他们毫不留情地指责这位当朝宰相,甚至捡起石头、瓦片进行攻击。李邦彦仓皇逃回宫中,皇帝也不敢轻举妄动,直到恢复了李纲等人的职位后才解除了危机。
第二个例子是唐恪,他是李邦彦之后的第5任宰相。在金军围城时,他为了求和,下令勤王军不得妄动,全部散去。这一屈辱的求和行为引起了民众的愤怒。当唐恪陪同宋钦宗到城门巡视时,被愤怒的民众发现后痛骂并遭到追打。在士兵的保护下,他仓皇离开,不久便引咎辞职。
最后一个例子是汪伯彦,他是宋高宗朝的宰相。宋高宗即位之初为了躲避金人一味南逃,引起了民众的一致愤慨。民众将责任归咎于汪伯彦,将他围堵在家中,使他连门都不敢出。后来宋高宗不得不将汪伯彦罢官,等事情平息后他才回到朝堂。
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宋朝的治国理念和文化氛围对民众的影响深远。虽然这些事件在其他朝代看来可能不可思议但对于宋朝来说却是常态。这也反映了宋朝以文化立国的特点和对武人专权的防范策略同时也揭示了宋朝积弱的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