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最终能战胜六国,一统天下,嬴政为此付出了什么?
作为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中国首位一统天下的君主,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引人深思。今天,我们将一起这位传奇人物背后的秦国起源与发展。
回溯历史长河,秦朝的历史似乎始于秦始皇一统六国,然而秦国的历史却源远流长。在华夏大地的历史长河中,秦国的故事始于一个名叫嬴费昌的人。他因不满夏王的暴政,转而投奔新兴的商政权。在商朝的开国过程中,嬴费昌成为商王朝的先锋官,立下赫赫战功。他,就是秦国的先祖。
因辅佐商汤开国之功,嬴费昌逐渐建立起自己的部落,子孙繁衍成为商朝的贵族。在漫长的商朝历史中,嬴氏家族一直与商王朝紧密相连,导致其在朝代更迭时遭遇重创。当时,嬴家内部有一位关键人物蜚蠊,他是商纣王的亲信,使得嬴氏家族在改朝换代中地位暴跌。
周武王击败商纣王后不久便去世,商朝旧贵族趁机叛乱,嬴氏家族亦有不少人参与其中。叛乱被周公镇压,嬴氏家族从此失去往日的荣光,许多族人沦为奴隶。在这个历史转折点上,嬴氏家族的两位关键人物蜚蠊的长子恶来和次子季胜分别开启了不同的命运轨迹。恶来成为秦国直系祖先,而季胜则在后来成为赵国的祖先。
因参与叛乱而衰落的嬴氏家族被迫流落到西方,成为中原人眼中的“蛮夷”。尽管面临困境,嬴氏家族的先辈凭借养马这一祖传手艺逐渐复兴。在古代,马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和战争资源,老嬴家因擅长养马而受到周王室的赏识。周孝王时期,嬴非子因对马匹饲养管理的精通被任命为周王室马场的管理员,这是嬴氏家族复兴的起点。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嬴非子凭借养马得到周王室的赏识和信任。周王室将甘肃天水地区赐予嬴非子,专门用于养马。这块地方被称为秦地,嬴非子因此被称为秦嬴,后来秦国的国号也由此而来。尽管秦地环境恶劣、西戎侵扰不断,但嬴氏一族在此繁衍生息、逐渐壮大。他们凭借出色的养马技艺以及与周王室的紧密关系逐步站稳脚跟并逐渐走向辉煌。秦国的故事正是从这里开始展开……接下来等待他们的将是怎样的传奇与挑战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在周朝边境,嬴氏一族曾是西戎部落频繁侵扰的对象。他们身处恶劣环境,周围充满危机,但生活依然艰难。正是这样的困境激发了他们的坚韧与毅力。嬴氏一族在这样的环境中,从一块小小的封地开始,逐渐繁衍生息,开始了他们的壮大之路。
人们常说:“自助者天助”。尽管秦人祖先的复兴起点较低,但他们凭借养马的机会,获得了一个历史性的机遇。被封到秦地之后,嬴氏一族成为了周朝西部的重要屏障,对抗西边的犬戎。随着周王室的衰落,他们得到了周王室的大力支持,期望他们能成为周朝在西方的坚强后盾。
在接下来的百年里,嬴氏一族迅速壮大。他们从一个仅占据五十里方圆的部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国家。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嬴氏一族虽然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们的首领依然只是周王室的一个普通大臣,尚未被列为诸侯。这在当时是一种非常奇特的现象,诸侯国和诸侯的存在顺序通常是被颠倒的。
到了西周晚期,秦国迎来了又一次历史性的机遇。周王室内部发生动乱,周幽王被废黜,王后和太子遭到排挤。王后的父亲,一个强大的诸侯国国君,因此大怒,联合犬戎进攻西周的首都镐京。由于周朝内部矛盾重重,其他诸侯国并未前来救援。最终,镐京被攻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远在西北的嬴氏家族得知消息后,立即倾尽全力前来救援。尽管他们赶到的时候战斗已经结束,但他们还是联合其他诸侯共同对抗犬戎,最终赶跑了敌人。镐京已被劫掠一空,城池也被烧毁。嬴氏一族的族长与其他几位前来救援的诸侯一起拥立了周幽王的儿子为新天子,即周平王。
周平王继位后,由于镐京已毁,他决定迁都洛邑。在周平王东迁的过程中,嬴氏一族始终贴身保护,为其立下了汗马功劳。周平王给予嬴氏一族两个重要奖励:一是正式册封其为诸侯,虽然只是伯爵爵位,但对嬴氏一族来说已是天大的喜事;二是承诺占领的地盘归其所有。
从表面上看,周平王的奖励似乎并不丰厚,甚至有些空头支票的味道。爵位只是一个空头衔,而承诺的地盘实际上并不容易到手。如果将这两个奖励与后来的历史发展联系起来看,它们却成了秦国发展道路上最重要的根基。爵位使秦国成为正式的诸侯国,使其在法理上能够与其他诸侯国平等相处。而那个看似虚无缥缈的承诺,却成了秦国在西北迅速崛起的理论基础。
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奖励,激发了秦国的斗志和决心。他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不断扩张领土,最终成为一统六国的强大帝国。秦国的崛起之路,充满了艰辛与坎坷,但也充满了机遇与希望。他们的故事,将永远被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春秋时代的后续发展中,关于领土扩张的议题让无数诸侯困惑。所谓的争霸,本质上是为了争夺合法扩张的资格。
自平王东迁后,秦国逐渐崭露头角,嬴氏一族的族长也获得了真正的诸侯地位,这是秦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从恶来身死到秦襄公成为一国之君,历经两百多年,嬴氏经过十代人的不懈努力,终于崛起。
秦襄公虽然取得了合法扩张的资格,真正的工作才刚刚开始,因为土地仍掌握在犬戎手中。接下来的上百年里,秦国的主要任务就是从犬戎手中夺回失地。经过无数次的战争,秦国先后经历了数位国君,终于从甘肃天水地区扩张到关中平原,占领了大部分土地。
当秦穆公登上王位时,秦国已几乎占据了整个关中平原,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国。秦穆公是秦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一位国君,他的决策直接影响了秦国两百多年的命运。
就在秦国专注扩张的中原地区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周王室的力量在周平王东迁后开始衰落,各大诸侯国纷纷崛起。齐、晋、楚、燕等国开始兼并周边小国,迅速扩张势力。
秦穆公登基之初,几个大国已经划分了各自的势力范围,其中齐桓公更是成为了诸侯中的霸主,他的尊王攘夷策略被其他诸侯纷纷效仿。看到中原地区的风起云涌,秦穆公也打算东出函谷关,参与中原的争夺。毕竟,秦国已经占据了整个关中平原,函谷关以西的地区已经没有扩张空间,而向东扩张是秦国的最佳选择。
东出的道路并不平坦。晋国几乎占据了整个山西地区,并控制了函谷关以西的地盘,成为秦国东出的主要障碍。秦穆公最初打算通过联姻的方式与晋国友好交流,以获得通行权。联姻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于是,秦穆公决定采取更果断的行动。他扶持了一位在外的舅哥回国继位,成为晋文公。晋文公上台后,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愿轻易给予秦国通行权。但在秦国的不断施压下,晋文公提出与秦国共同攻打楚国的主意。这样既能削弱楚国这个强敌,也能为秦国夺取东出通道创造条件。
在晋文公的游说下,秦穆公同意了这一计划。秦晋两国联手围殴楚国,瞬间将春风得意的楚国打垮。晋文公也因此成为了春秋时代的第二个霸主。
随着战争的深入,秦穆公逐渐察觉到不对劲。秦国虽然参与了很多战争,但东出的通道依然没有打开。反倒是晋国在不断壮大。秦穆公意识到,如果楚国被灭,晋国将占领整个楚地,秦国以后更无东出之机。
在晚年,秦穆公开始调整策略,改为联楚抗晋。他明白,就算不再东出,也不能让晋国灭了楚国。这一策略的转变,为秦国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楚国一旦被灭,秦国将面临孤立的危机,其后的晋国将轻易得手。为了秦国的长远利益,绝不能让楚国灭亡,反而应让晋楚两国长期交战,以此维护秦国的安全。这一策略,被秦穆公确立并持续上百年的时间,成为秦国的基本国策——联楚抗晋。
秦穆公之后,秦国的发展重心转向了西方,放弃了东出的念头。晋国趁此机会对秦国进行经济和文化上的封锁。这使得秦国在春秋时代的戏份大大减少。秦穆公临终前,留下了一个特殊的遗诏,要求最优秀的几位大臣陪葬。这种殉葬制度使得其他国家的人才不敢到秦国为官,导致秦国后期内部人才匮乏。这一制度也有其正面作用,它避免了家族势力过大对秦国造成分裂的风险。
随着秦穆公的去世,秦国在春秋中后期的表现变得平淡无奇。虽然曾派兵救援即将灭亡的楚国,但大部分时间秦国都偏安西方发展。由于长期与中原诸国交流不足、内部人才匮乏,秦国历经十六君,不断衰落。这期间,中原诸国经历了风云变幻,晋国压制其他诸侯国后三家分晋,随后吴越两国争霸而后衰落。随着历史的演进,战国时代来临。
进入战国时代后,秦国发现原本的强敌晋国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韩赵魏三家。这让秦国产生了东出的念头。他们认为凭借自己的实力,对抗分裂后的晋国应该是轻而易举的。现实却给了他们一记重击。
在阴晋之战中,秦国出动五十万大军却遭到魏国五万新兵的惨重失败。这种巨大的反差令秦国震惊,也使他们开始反思原因。经过深入研究,秦国高层得出结论:时代已经改变,魏国已经进行了变法。
变法在战国初期是主流趋势。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土地制度崩溃,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发生剧变。率先进行新制度建设的国家,国力会得到迅速提升,随之而来的是军事制度的改革和军事力量的暴涨。这就是秦国五十万大军败给魏国五万人的根本原因。
秦国高层明白这一点后,知道必须变法以适应新的时代潮流。然而变法会触及旧贵族的利益,面临巨大阻力。但为了秦国的未来,再大的困难也必须克服。自阴晋之战结束后,秦国历经三代国君的准备,强化中央集权、增强国君能控制的军事力量,为将来的变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这三位国君的治理下,秦国虽然多次被已经变法的魏国打败并丧失领土,但一个强大的新生种子正在孕育。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后继承前人的基础迅速展开变法改革。他的目标是将秦国带入一个新的时代以适应新的历史潮流和挑战。在秦孝公开始推动变法革新之际,一位关键人物商鞅走进了秦国的历史舞台。商鞅曾在魏国任职,深谙变法之道。秦孝公对商鞅的到来给予全力支持,推动了秦国的一系列改革。
经过商鞅的变法,秦国在多个领域发生了深刻变革。其中,承认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以及改革军事体系等重大举措,让秦国焕然一新,彻底实现了国家的转型。
成功变法的秦国,如同脱胎换骨,逐渐展现出强大的实力。与此曾经的春秋霸主晋国已不复存在,分裂为韩赵魏三国。这一变化为秦国提供了向东部扩张的绝佳机会。
若晋国仍然存在,秦国可能仍难以顺利向东扩展。但在秦孝公的时代,秦国夺回了被魏国侵占的河西地区,恢复了往日的版图。随后的君主们继续这一势头,开始了东出的征程。
秦惠文王在位期间,以纵横家为谋士,运用灵活的外交手段避免了被围攻的局面。同时重用将领如白起等人,积极对外扩张。在这一时期,秦国消灭了义渠国,并占领了巴蜀之地,为战国七雄中最大的战略纵深打下了坚实基础。
秦惠文王去世后,其子秦昭襄王继位。初期因年幼,秦国由宣太后芈月掌控大权。在芈月的治理下,秦国进一步吞并了义渠国和巴蜀之地。秦国开始集中力量打击韩魏两国,并在函谷关以东占领大片土地。齐国的衰败更为秦国扩张创造了有利条件。
随着韩魏齐三国的衰落,楚国成为秦国的下一个目标。秦昭襄王派遣白起进攻楚国,夺下其首都并占领大片领土。在此之后,楚国元气大伤,国力暴跌。尤其重要的是,楚国正处于变法的关键时刻,被秦国的打击搅乱,失去了完成变法的希望。
当楚国遭受打击时,赵国成为六国中最为强大的国家。秦国开始与赵国交战。在长平之战中,白起的出色指挥导致赵国四十万精锐被消灭,从此由盛转衰。战后,六国中再无能与秦国单独抗衡的国家。
长平之战后,秦国因高层内斗而错失灭赵良机。丞相因担心白起威胁地位而劝秦昭襄王退兵。这次撤兵使秦国失去了马上灭赵的机会。不久之后,其他五国不愿看到赵国被灭,纷纷增援赵国。当秦国再次进攻时,面对的是联军,结果遭遇大败。
这场大败以及之前的连年征战使秦国国力大损。秦昭襄王去世后的一段时间内,秦国高层混乱,国力未恢复,对外扩张步伐放缓。但到秦昭襄王去世时,秦国的地盘已接近其他五国的总和。
随后继位的是秦昭襄王的儿子秦孝文王,但他在正式即位前便去世。接下来是秦庄襄王上位,虽仅在位三年却成功灭了周王室。这一时期的秦国虽历经波折但始终稳步发展最终崛起为战国霸主为后续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秦庄襄王的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他的长子嬴政承袭了王位,那年仅十三岁的少年,却背负了国家的重望。登基之初的他尚未成年,大权旁落于丞相及王后之手。这便是秦昭襄王去世后,秦国短短三年内的四次君主更迭以及主少国疑的局面。面对这样的混乱,秦国虽无法对外扩张,却也得以休养生息。
六国也在恢复元气,但在地盘和人口上,秦国占据优势,恢复的速度远超其他国家。岁月流转,成年的秦始皇终于扫清障碍,驱逐吕不韦后独掌大权。秦国的战争机器在他手中重新启动,蓄势待发。
公元前230年,秦始皇开始了他的统一之路,首先灭掉了最弱小的韩国。此后仅过一年,赵国也灰飞烟灭。燕国的一多半土地被秦国吞并。紧接着,魏国也未能幸免。当楚国成为最后一个阻挡秦国的国家时,秦始皇首战派出李信等人率领二十万大军却未能取胜,直到老将出马,动用六十万兵力,对峙近一年才消灭了楚国的主力。
楚国主力被消灭后,秦国的统一大业已如破竹之势。公元前222年,王翦平定楚地后,其子王贲北上扫清了燕国与赵国的残余势力。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挥师东进攻打齐国,齐国无力抵抗,最终投降。随着齐国的投降,秦始皇完成了对中原的彻底统一。
从恶来到秦始皇统一六国,秦国的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从秦襄公立国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也有五百多年的历史。若从秦非子开始算起,那秦国的历史更是将近七百年。这其中的风云变幻、英雄辈出令人感慨万分。如今回首这段历史,我们不禁为那时的英雄们致敬。秦朝虽然只有短短十四年,但其背后的历史积淀却深厚无比。秦国的故事,值得我们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