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将功成万骨枯?看魏延一生悟职场规则!
世人皆知诸葛亮之智,其临终之安排尤为引人注目。这其中的隐秘,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洞察呢?在诸葛亮的身边,或许只有杨仪、费祎二人,又或者再加上魏延,但绝不超过四人。其他提及的名字,或许只是魏延死后利益的获得者,他们的言辞,又如何能令人信服呢?
诸葛亮是否曾有意让魏延接管大权?或许只有除掉能接管蜀汉军权的魏延,杨仪、费祎等人才能更进一步。这一切的猜测,并非空穴来风。在诸葛亮在世时,魏延的存活便是最好的证明。
据《三国志》记载,魏延是个雄心勃勃的人物,不甘居于人下。诸葛亮逝世后,他的选择无非两种:一是起兵对抗,夺取蜀汉大权;二是投奔曹魏或东吴。无论哪种情况,对蜀汉来说都是一场灾难。
诸葛亮并非心慈手软之人,若他真看出魏延的不安分,必定会抢先除掉这个隐患。他有安排后事的时间,自然也有除掉魏延的机会。他在蜀汉的威势,难道还压不住一个小小的魏延吗?
魏延未死,只能说明诸葛亮认为他不足为患。杨仪和魏延各自向成都上书,指责对方谋反作乱。在没有详细勘察的情况下,一口咬定对方是那个作乱者。这种草率的决定,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后主询问侍中董允和留府长史蒋琬,他们两人都力保杨仪怀疑魏延。蒋琬的行为看似奇怪,但如果结合他的事迹来看,他其实是一个颇为干练的人。他不仅相信魏延造反,还带领成都大军帮助杨仪平叛。这其中是否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魏略》记载诸葛亮有意将身后事托付给魏延。连敌对都怀疑魏延将是诸葛亮的接班人。通过多方面的行为“异常”,我们可以推断,魏延的造反作乱,可能是杨仪与蒋琬等人的一场夺权阴谋,对魏延的“排挤”。
魏延从刘备私兵出身,深受刘备、诸葛亮的信任与看重,这也成为他的取死原因。或许魏延的“孤傲”性格让蒋琬等人不满,但谁又能忍受一个天天板着脸的领导呢?也许杨仪等人想要趁大军在外的机会,杀掉魏延,不让他有接管蜀汉的机会。曾经的同事,在魏延上位前夕,成了他背后的捅刀人。魏延或许不是个好同事,但他值得更好的结局!这一切的谜团和纷争,令人扼腕叹息的也让人对三国历史产生了更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