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问大臣有没有贪污,大臣竟然承认了?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总能发现一些令人惊叹的故事。今天,让我们跟随迷奇闻网一起那些历史上真实的、鲜为人知的秘密。在古代,官府通过各种手段搜刮百姓的财富,那些地方父母官更是得心应手。尤其是在明清时期的州县,他们甚至发明了一些陋规,借此来盘剥百姓。这些陋规既神秘又让人难以置信。首先让我们揭开第一个陋规的神秘面纱——“淋尖踢斛”。在每年的粮食税期间,老百姓必须将粮食倒入斛中,堆成尖尖的形状。这时,衙门的小吏会狠狠地踹上一脚,粮食洒落一地,而这些洒出的粮食便成为了官员们的私有财产。这一脚的威力不容小觑。据户部统计,正常状态下,一脚能踢下四五升的粮食。可想而知,一年下来,踢下的粮食数量是多么可观。第二个陋规是“折色火耗”。在推行“一条鞭法”的时期,老百姓交税时需要以银子上交。在熔银重铸为银锭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火耗。而官员们在征税时,往往会加征超过实际的火耗,将差额纳入自己的腰包。有时,他们甚至会以银子成色不足为由,扣除部分分量,使得老百姓的税负加重。除了以上两种陋规外,还有第三种方式让官员们从中牟利——谎报垦田数量。朝廷鼓励多开荒以增加赋税,但一些官府却谎报垦田数量。对于新开垦的田地,朝廷会给予奖励。这些奖励自然被官员们收入囊中。而在收税时,他们则按上报的田地数量征税,多出来的部分则转嫁到老百姓身上。这些陋规的存在让百姓苦不堪言。雍正皇帝曾接到过山西巡抚的建议,将火耗折色、淋尖踢斛等收入收归国有。但这个建议并未得到大臣们的认同和支持,反而遭到了一些清官的反驳。其中一位沈近思的大臣坦言自己在任县令时也收取耗羡来养活一家老小。在场的大臣们听到这句话都惊出了一身冷汗。然而雍正皇帝却微笑着没有怪罪他。最终雍正皇帝在第二年推广了全国将收取火耗改为朝廷的法定正税的制度并设置了养廉银制度而所谓的养廉银是从老百姓所交的火耗中来支付的这项制度的实施旨在让官员们更加廉洁同时也减轻老百姓的负担虽然这些陋规依然存在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历史的镜子反思现实更好的治理之道确保公平与正义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