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失信影响子女上大学系误读
近日,随着各省高考成绩的陆续公布,一则关于失信被执行人的旧闻再次在网上引发广泛关注。某考生高考取得优异成绩,却因父母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面临无法被高校录取的困境。这是否意味着父母的不良记录将影响子女的教育之路?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采访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执行局的法官助理李航明确表示:“父母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并不会影响子女正常接受教育的权利。”他提醒广大家长和学子要知法、守法、懂法,不信谣、不传谣。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规定,对于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被执行人,法院可以对其采取限制消费措施。而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前提,是存在违反财产报告制度、违反限制消费令等行为。值得注意的是,很多网络谣言误读了关于“高收费私立学校”的限制。
李航强调,根据相关法律意见,限制被执行人子女就读高收费学校,是指超出正常收费标准的学校。如果是私立学校但收费未超出正常标准,则不属于限制范围。人民法院在采取此类措施时,将依法严格审查,以确保不影响子女正常接受教育的权利。
除了关于学校的谣言,还有网传父母的不良征信也会影响孩子上大学。对此,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王维维律师表示,不良征信通常指被人民法院认定为失信被执行人,但也包括诸如银行贷款逾期等影响的央行征信,以及由司法执法部门记录的行政处罚、刑事处罚等违法信息。
王维维指出,父母的贷款失信等不良征信记录,只会影响其自身及配偶的信贷,并不会影响到子女读大学。即使父母有行政处罚或刑事犯罪记录等,也绝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影响子女上大学。
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履行法院生效法律文书的义务。我国刑法明确规定,对法院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将受到刑事处罚。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或被采取限制消费措施的当事人,应当主动履行法定义务,避免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不利影响。
在此,我们呼吁广大市民和家长们要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避免因失信行为给自己和家庭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