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宁愿为什么亡国了还要去攻打高句丽呢 真
对于那些对三征高丽充满兴趣的朋友们,趣怪网的小编特地带来了一篇详尽的文章,以飨大家的求知欲。
众所周知,隋炀帝的历史形象一直笼罩在暴君的阴影下。他修建京杭大运河的庞大工程虽堪称伟业,然而更多的是被人们记住他的穷兵黩武。其中,他不惜一切代价三次征讨高句丽的举动,更是引发了朝野的普遍不满,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那么,隋炀帝为何宁愿冒着亡国的风险也要攻打高句丽呢?
首次征讨高句丽时,杨广动员了一百多万的军队,还有二百万的农夫随行。由于长时间在水中造船,导致士兵们皮肤溃烂,死亡惨重。高句丽方面坚守城池,使得隋朝军队久攻不下,最终大败而归。
第二次征讨时,尽管高句丽依然坚守,但双方已呈僵持之势。杨玄感反叛的消息传来,隋炀帝无奈只得撤军。刚刚镇压完杨玄感的反叛,杨广又开始了第三次对高句丽的征讨。此时全国已爆发多次农民起义,隋朝已是风雨飘摇之际。直到隋朝岌岌可危之时,隋炀帝才不得不向高句丽提出议和。
隋炀帝之所以执着于征讨高句丽,其背后有着深远的考虑。当时的高句丽正处于飞速发展期,其国力已对中国东北边境构成威胁。若任由其发展,必将严重威胁中原的统治。隋炀帝为了消除这一隐患,决心要将高句丽打垮。
其实早在隋炀帝之前,就已开始攻打高句丽的尝试,只是未能成功。杨广继承的遗愿让他对此更加执着。后来的李世民以及后代都有攻打过高句丽的举动。事实证明,杨广的政治眼光是独到的。隋朝和后来的灭亡确实是因为东北少数民族的威胁。然而可惜的是,隋炀帝的努力被误解了两千年。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隋炀帝攻打高句丽的决策本身并没有错。遗憾的是,他操之过急,没有充分考虑到隋朝当时的实际情况。他的行动过于冒进,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对于这一历史事件,各位读者朋友又是如何看待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