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哪一部被奉做晚清的官场做官的秘
晚清时期,官场中弥漫着一股卑劣的风气。一位官员曾愤怒地指出,文官们将某小说作为秘本,一踏入仕途便开始投机取巧,专营挤辄;而武官则崇尚英雄好汉的形象,这些所谓的奇谋密策实则粗鲁可笑。胡林翼在致严渭春方伯的信中再次表达了对这种现象的批判,指责《红楼梦》等书籍误导了官场中的许多人,使他们专注于揣摩迎合、吃醋捣鬼。
胡林翼指出,《红楼梦》被晚清官场中的钻营者视为宝典,其中包含了诸多“做官的法子”。皇帝对这本书的评价更是推动了其传播。无论地位高低,许多人都沉迷于《红楼梦》的世界。此书详细描述了封建家族中的攀附植党、裙带盘结、勾心斗角的事情,反映了官场上的一些真实情况,因此被官僚们用作钻营倾轧的秘本。
在晚清,官僚们谈论官场秘籍已经成为一种风气。有一种清人笔记名为《庄谐选录》,其中的“官诀”讲得十分具体。做官需灵巧圆滑,有机必觉之谓灵,随缘能转之谓圆,用术不穷之谓巧,遇难不滞之谓滑。应酬、对付、敷衍也是官场中的必备之道。
著名的小说如《官场现形记》、《廿年目睹之怪现状》描绘的官僚形象,几乎无一不缺乏廉洁与羞耻心。一位华亭知县对待不同的人群有三种不同的态度,他的“精神”主要用在上司身上,以确保自己的官场地位。
清末的姚公鹤在《上海闲话》中记录了两江总督端方的一段戏言,反映出晚清官场的一种普遍现象。整个官场中,“有政则有贿,无贿不成政”,吏治腐败到了极点。一位贵州举人曾愤激条陈,指出当时官场的堂官们几乎无良,他们不问司员的贤否勤劳,只看重贿赂的厚薄。
在这样的晚清官场中,官员们需要学习的不是如何做事,而是如何做官。这才是他们混下去的“必修功课”。整个官场的风气败坏,使得许多有良知的人感到愤慨和失望。这样的现象不仅反映了晚清社会的腐败,也揭示了官僚制度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