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北伐的经过北伐军因救援不利最终失败
在得知北伐军逼近天津之际,才匆忙组织援军赶赴前线。四年正月初七,夏官副丞相曾立昌等人率领援军从安庆出发,跋涉经过河南永城和夏邑,渡过黄河,再经江苏丰县进入山东,一路北上。终于,在三月十五日成功攻下临清。尽管距离阜城只有短短的二百余里,临清城内的粮草和武器却被敌军焚毁殆尽。与此清军胜保部迅速赶到,围困临清城。面对部分新成员的畏敌情绪,曾立昌等人未能坚守阵地,竟在二十六日放弃临清城,向南撤离。他们的撤退并不顺利,屡遭清军和地主武装的截杀,曾立昌等人也英勇牺牲。援军的溃散无疑让北伐军的前途更加艰险。
林凤祥和李开芳在阜城被围困时,并不知道援军已经到达临清。四月初九,北伐军从阜城突围而出,进驻东光县的连镇。就在同一天,清军再次赶到连镇围困。为了分散敌军兵力,李开芳率领六百余骑兵突围南下,成功占领了山东的高唐。清军胜保部迅速反应,再次将高唐围得水泄不通。此后,林凤祥和李开芳分驻两地,与清军展开殊死搏斗。五年正月十九日,清军攻陷连镇,北伐军将士大多英勇牺牲,林凤祥被俘后解送至北京处死。清军立即转移兵力猛攻高唐。李开芳在二十九日放弃高唐,向南撤离到冯官屯。僧格林沁率领数万清军紧随其后,围攻两个月未能攻克冯官屯。为了迫使北伐军投降,清军甚至在周围筑起堤坝,从百里外引水浸灌冯官屯,使其变成一片泽国。四月十六日,李开芳等人最终被捕,被押解至北京处死。至此,北伐军的抵抗宣告结束。
北伐军的失败有着深刻的原因。太平天国的领导者在攻占金陵(今南京)后,未能对革命形势做出清醒的判断。他们贸然派出两万余精锐部队深入华北,意图夺取北京,结果却陷入了清军的重围。后续支援部队不仅派出迟缓,而且在途中溃散,使得北伐军失去了突围南返的机会。这次失败是太平军自起义以来所遭受的最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