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荒本草是哪个朝代的?为什么被称饥荒年代的
《救荒本草》是明朝初期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植物图鉴,它的诞生源于明朝永乐四年(公元1604年)在开封的编撰。这本书的作者,是伟大的皇帝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朱橚。在战乱刚刚结束的明初时期,百姓生活极度贫困,常常以树皮草根为食。在这样的背景下,朱橚意识到需要一种指导人们如何利用和加工草本的书籍。于是,他召集了大批学者,整理和编撰了这部珍贵的著作。
《救荒本草》堪称饥荒年代的“救命书”。书中详细介绍了414种植物的资料和图样,其中包括138种历代已知的本草和276种新增的植物。这些植物图鉴几乎全部采用精美的木刻方式制作,即使是不识字的人也能清楚地识别。
朱橚将这些植物按照草、木、谷、果、菜等类别进行分类,并进一步根据可食用部位进行细分,如根可食、叶可食、实可食、花可食等。他还按照植物的科属将同类植物归在一起,使得辨别更加容易。
值得一提的是,《救荒本草》中的学术价值极高。例如,书中提到的白屈菜,虽然有毒,但经过加入净土后进行烹煮,就可以去除其毒性,变成可食用的。这一例子与二十世纪初的俄国植物学家的色层吸附分离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除了实用价值,这本书还具有较高的传播价值。由于其极高的实用性和学术性,它很快流传到了国外。在日本,这本书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出现了大量的手抄本,甚至出现了研究它的专著。《救荒本草》还被英国药学家翻译为英语进行分析,独特的木刻图方式得到了广泛的赞誉。有人认为这本书甚至比《本草纲目》都更为简单明了。这也使得这本书的流传极广,目前留存的版本很多。
《救荒本草》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著作,它不仅在饥荒年代为百姓提供了生存指南,还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植物学资料。它的作者朱橚以及他的团队,为我们留下了这部珍贵的遗产,让我们对古代的智慧和勇气有了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