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需要更多感动——纪录片《生命如花》湖北
在湖北这片土地上,纪录片《生命如花》的摄制组于2019年2月的尾声里踏入了这个充满生机的地方。得到湖北省红十字会的鼎力支持,总导演陶一军与湖北省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魏勇主任进行了深入交流,并成功联络了众多参与器官捐献的协调员和移植医院。拍摄之旅中,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OPO办公室的彭继承老师为摄制组精心挑选了一组特别的拍摄对象。
在这群特殊的个体中,刘武陵的故事格外引人注目。32年前,他经历了一场手术,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至今他都没有遭遇过排异反应。刘武陵对此感慨万分,每一天对他而言都是额外的恩赐。他珍惜这重获的健康,不饮酒、不吸烟,甚至自学葫芦丝,为社区义务教学已长达九年。更令人敬佩的是,他在2001年萌生了器官捐献的想法,并坚持两年时间说服了家人,最终在同意书上签字。
王静,器官捐献者杨涛的妻子,讲述了她与丈夫之间的感人约定。杨涛和王静夫妇,他们有一个约定——无论谁发生意外,另一方都会完成捐献器官的遗愿。当杨涛突然病倒并最终被宣告脑死亡时,王静在悲痛之余,想起了他们的约定。最终,杨涛的肾脏、肝脏以及被成功移植给了五位器官衰竭的患者,给他们带去新的希望。
拍摄过程中还记录了一个名叫陈天佑的孩子的故事。他在三个月大的时候进行了心脏移植手术,如今活泼可爱。他的母亲周小会想起那段求医的历程仍忍不住泪流满面。当时,多家医院都给孩子判了死刑,只有协和医院提供了救治方案——心脏移植。面对巨大的手术风险和费用,周小会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她仍然坚定地选择了手术。幸运的是,天佑成功度过了手术难关,周小会也决定签署器官捐献申请书。
纪录片还致敬了中国器官移植事业的拓荒者——夏穗生教授。他是器官移植学的主要开拓者和创始人之一,为中国器官移植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摄制组有幸采访到了夏教授的夫人石秀湄女士,她讲述了夏教授传奇的一生。夏教授在器官移植初期遭遇误解,但他始终痴心不改,不断推动中国移植事业的发展。他不仅自己致力于器官移植事业,还在2013年带领医护人员和志愿者签下器官捐献同意书。夏教授的夫人表示:“我支持他的器官移植事业和器官捐献的举动,没有器官捐献就没有器官移植。”
陈知水教授的故事也令人动容。作为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他是夏老的学生,30年来一直坚守在移植手术的第一线。成熟的移植技术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病人前来同济医院寻求救治。陈教授每天忙碌在门诊、病房和手术室之间,为病人带来生的希望。他的专业精神和无私奉献,赢得了广大患者和同事的敬佩和尊重。《生命如花》这部纪录片,通过讲述这些真实、感人的故事,展现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以及对生命的珍视。在同济医院,一场无声的情感交流正在上演。拍摄团队跟随陈知水教授的脚步,深入探访了移植手术患者的康复情况。偶然间,捕捉到了感人至深的一刻:一位患者躺在床上,手中紧握着一封充满感激的信,陈教授精湛医术的见证与赞美。
陈知水教授,从医多年,自1991年起便开始主刀临床移植手术。在镜头前,他谦逊低调地接受了拍摄团队的采访,随后便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他的身影在同济医院里穿梭,忙碌于手术台与病房之间,为生命的延续不懈努力。
在同济医院推动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体系的背景下,其DCD器官捐献数量持续攀升。四年间,其捐献数量在全国的排名持续位居前列。这不仅是一项医疗技术的突破,更是对生命尊严的尊重与守护。
纪录片《生命如花》的拍摄团队在鄂度过了紧张的十几天。他们用镜头捕捉器官捐献家庭的真实生活,记录下受者的心路历程。这部纪录片不仅展现了生命的脆弱与坚强,更诠释了爱的永恒与延续。《生命如花》旨在通过这些真实的故事,让社会大众更深入地了解器官捐献和移植事业,为这些无私奉献的家庭赢得更多的理解与关爱。他们的故事是生命的赞歌,是爱的传递,更是希望的延续。希望通过这部纪录片,能够唤起更多人对于生命的敬畏与珍视,共同为生命的延续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