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圆地方说(问-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天圆地方说”
远古时期,关于天地形状的学说已经引发了人们的深思。孔子弟子曾子曾在《大戴礼·曾子天圆》中记录了一场关于天地形状的讨论。单居离向曾子提问:“天圆而地方,这是真实存在的吗?”曾子回应说:“天地之形,天圆而地方,则呈现出四角之状。”但这仅仅是文献中的记载,盖天说在此前已经广泛流传。
良渚文化时期的象征性器物“玉琮”,其外方内圆的形状,被一些人解读为盖天说的象征。在我眼中,如果将“琮”视作盖天说的代表,那么其形状应该是外圆内方。琮的出现,至多反映了良渚文化时期人们对阴阳、天地之分的概念,并不能作为天圆地方的盖天说出现的直接证据。
回溯历史,自秦汉之前,盖天说在宇宙结构学说中占据主导地位。人们仰望天空,看到大地被苍天笼罩,由此产生了天圆地方的盖天说。春秋时期的曾参对此提出了质疑,而屈原也对此表达了困惑。公元前一世纪成书的《周髀算经》中进一步阐述了新盖天说,认为天地都是圆拱形,天地相盖,日月星辰随天盖旋转,形成了昼夜四季的变化。
到了汉代,浑天说开始崭露头角。浑天说认为天空如同一个完整的球体,一半在地表之上,一半隐藏于地下。日月星辰的西落和昼夜的交替,都是因为它们随着天球转动到了地面下方或上方。这一理论由著名天文学家张衡等人所倡导,因其能准确解释许多天文现象并方便历法推算,很快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成为我国古代天文学思想中的主流学说。直到明末西方天文学体系传入我国,才打破了浑天说的统治地位。
这两种学说,无论是盖天说还是浑天说,都是古人对宇宙的无尽好奇与的结晶。它们不仅反映了古人对天地的认知,更展现了人类不断、不断求知的精神。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回顾这些学说,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智慧,也能激发我们对未知的探求和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