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投降的人那么多 于禁投降为什么被羞辱致死
今天,迷奇闻网的小编要为大家分享一篇关于投降的文章,让我们一同回到春秋战国那段历史纷纭的时代,看看那些名将贤士与诸侯间的微妙关系。
在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诸侯渴求贤能之士。那个时代的人才流动异常频繁,“和则留,不合则去”成为了一种默契。到了战国末年,群雄并起,相互兼并,投降成为了一种常态。特别是在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期,名将投降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
例如,曹魏集团中,除了曹操的元老夏侯惇、夏侯渊等人外,许多名将如张辽、张郃等都是投降而来的。蜀汉集团亦是如此,有许多名将都是刘备部将或是在其他诸侯手下,如魏延、黄权等。孙吴集团同样有诸多投降的名将,如太史慈、甘宁等。这些投降的名将,并没有因此被世人所不齿,反而受到了礼遇并得到了重用。
并非所有投降的人都能得到如此待遇。有些人却因为投降而受到了鄙视和羞辱。例如于禁,他在回到曹魏后,因为一幅画而被羞辱致死。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孙吴集团的糜芳身上,他受到了吴人的鄙视。糜芳与虞翻乘船相遇时,虞翻大声呵斥那些失去忠心的人,质问糜芳凭什么侍奉君主?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究其原因,可以概括为两点。在群雄并起的时期,投降是一种择主而事的行为,而在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投降则被视为二臣贼子。名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像张辽、徐晃、魏延等人投降时并非出名的人物,而于禁和糜芳这样的成名将领投降,显然有亏气节。
于禁跟随曹操三十余年,作为五子良将之一,他屡立战功,深受曹操恩遇。糜芳的情况也一样,他与哥哥糜兰原为徐州富商,在刘备最潦倒的时候资助了他,是蜀汉集团的原始股东。于禁和糜芳的投降行为被视为二臣贼子无疑。尽管出于政治考虑,他们可能得到了礼遇,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的行为仍然难以被大众所接受。
投降行为在历史上一直存在,但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人们对投降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在春秋战国以及三国时期,名将投降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历史人物的投降行为,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环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