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怎么看待献益州给刘备的张松与法正?君子o
在历史的长河中,张松与法正的地位无疑成了一个难以忽视的问题。他们对于忠诚的定义,与大多数人眼中的道德准则背道而驰,让我们不禁对其行径打上深深的问号。
刘璋对法正颇为器重,然而法正的选择却让人大跌眼镜。他并未因受到重用而忠诚于刘璋,反而暗中勾结刘备,出卖刘璋的利益。这种行径,与君子之道相去甚远。君子处世,讲究的是原则与忠诚,合则留,不合则去。即使留下,也是以道德为底线,而非背叛。
当被忽视或不被充分重视时,大多数人会选择寻找新的机会,或者在现有的位置上默默耕耘,等待时机。然而张松和法正却选择了另一条道路。他们不仅没有辞去职务去寻找更好的机会,反而选择抱怨并出卖自己的职责。他们不仅泄露职务机密,甚至勾结竞争对手或敌人,以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这样的人,除了被称为小人,还能有什么其他称谓呢?
尤其是法正,他在益州享受着刘璋的待遇,却暗中为刘备效劳,将益州拱手让人。他不仅是小人,更是小人中的极品。而张松,身为益州的高官,却同样背叛了自己的主子。他们二人,都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背叛和出卖。这样的人,岂能不被世人唾弃?
有人可能会说,刘璋不值得他们效忠。那么,他们为何不早一点离开,而是选择背叛?他们难道不能寻找新的机会,而非出卖自己的职责和信任吗?另外一些人,被《三国演义》的主观叙述所迷惑,认为只有刘备才是值得效忠的对象。但在他们眼中,小人帮助刘备夺取益州就不再是小人,君子站在刘备的对面就不再是君子。这样的逻辑,实在让人无法接受。
至于刘备,我虽对他的一生中的许多事迹感到佩服,如救孔融于危难之中,对关张二人的始终如一的情义,以及他虚心向年轻才俊请教的态度。但他也做过许多让我难以佩服的事,如被偷了徐州后的行为,以及在军事失利时的自私逃生。刘备并非圣人,甚至有时连英雄都算不上。尤其是在夺取益州这件事上,他被骂为“枭雄”,实在是毫不冤枉。
张松与法正在历史上的行为,让人无法不对其道德标准产生质疑。他们的选择,虽然让我们不解甚至愤怒,但也正是这样的角色,让历史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