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剪一直向秦始皇讨要赏赐,背后有何深意?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英勇的将领留下了传奇故事。今天,让我们跟随迷奇闻网一起走进历史的深处,了解一位聪明的将领——王翦。
战争,一直是国家的大事,关乎生死存亡。正如一句名言所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在前线作战的将领,他们的决策往往决定着战争的走向。因君主对将帅的猜疑而导致失败的例子屡见不鲜。
在秦国统一六国的进程中,王翦是位不可或缺的人物。公元前225年,秦王赢政在连续灭掉韩国、魏国、赵国、燕国后,面临的是实力雄厚的楚国。当秦王询问如何征讨楚国时,老将王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楚国地大人多,实力雄厚,且有大将项燕带兵,应集合全国兵马方可打败楚国。
当时,有一位年轻将军李信,自信满满地表示只需二十万兵马就可打败项燕。结果却是李信被项燕打得大败。为了早日统一天下,秦王决定让老将王翦挂帅出征。
在出征前,王翦展现了他的智慧。在君王的饯行宴会上,他并没有豪言壮语,而是向秦王索要赏赐,要房要地。当王翦领兵出征,快到武关时,还连续派人回朝,请求秦王多赐他一些房舍。这引发了朝野上下的不满,甚至身边的服侍人员都觉得王翦要求过分。
王翦的解释显示了他的深远考虑。他说秦王交给他的几乎是全部兵马,如果他不表现出贪心,一旦秦王心生疑忌,可能会派人监督他,那样稍有不妥就会引来烦。他不断向秦王要赏赐,就是为了打消秦王的疑虑,从而顺利平定楚地。最终,王翦不负重望,成功灭掉了楚国。
王翦的聪明在于他明白一个道理:只有得到君主的全力信任,才能取得胜利。历史上许多将帅因为君主的猜忌而受制于束缚,最终导致失败。例如诸葛亮的四出祁山、岳飞的被杀以及石达开的不被信任导致太平天国的灭亡等。
在秦朝之后,也有像王翦这样的将领。他看到开国功臣纷纷被杀,明白自己迟早也会受到猜忌。他假装很贪心,不断地贪财受贿。刘邦认为他只是个贪财的人,所以没有杀他。
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用人的技巧中最重要的就是信任。只有相互信任,才能充分发挥人的潜力,取得最终的成功。王翦的智慧和勇气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