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生之柄是什么意思-杀生之柄典故出处介绍
今天,我要为大家介绍一个充满历史底蕴的成语——杀生之柄。这并非一个日常用语,但在古代却十分出名。它的来历与三国时期的一位英勇人物紧密相连,让我们通过一则三国故事,深入了解这个成语背后的含义和故事主人公的英勇事迹。
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的献帝建安年间,主人公名叫李通。他不是曹操的直属将领,却为曹操立下过汗马功劳,甚至有能力组建自己的军队。这位英勇的人物虽不为大多数人所知,却在三国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时,李通的妻子的伯父因犯法被郎陵县长赵俐抓捕并判处死刑。在那个时代,州牧和郡守掌握着杀生之柄,即决定犯人命运的权力。面对这样的情况,李通坚定地说:“我们正与曹公齐心合力,不能因私废公。”他高度评价赵俐的公正执法,与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在官渡之战期间,袁绍派遣使者试图招降李通,授予他征南将军的职位,而刘表也企图拉拢他。李通对这些诱惑断然拒绝。面对亲属和部下的眼泪和质疑,他坚定地表示:“曹公英明有韬略,一定能平定天下。我宁死也不会有二心。”他斩杀袁绍的使者,将官印送给曹操,并攻打郡中的强盗,为曹操平定淮、汝之地立下赫赫战功。
这段故事中的“杀生之柄”,便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成语,意指掌握着生杀予夺的权力。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韩非子定法》中,形容人主掌握的最高权力。
回到我们的主人公李通,他本是荆州江夏郡的游侠,后来组建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并在献帝建安年间投奔曹操。曹操任命他为振威中郎将,驻守汝南郡。在官渡之战期间,李通展现了他的忠诚和勇气,为曹操提供了稳定的后方。
李通最为人称道的事迹发生在江陵之战期间。当时,孙刘联盟围攻曹仁镇守的江陵,关羽负责阻断北道。李通率领军队与关羽展开激战,他下马拔鹿角闯入重围,边战边前进,成功接应曹仁的军队。他的勇敢无人能敌,为江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通是一位忠诚、勇敢、有谋略的将领。他不仅在战场上展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还在处理内部事务时表现出了明智的决策能力。他的事迹不仅让我们了解了这个成语“杀生之柄”,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英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