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长陵的神功圣德碑有碑文的由来
明王朝,自朱元璋开创以来,历经数百年风雨,期间既有辉煌也有衰落。在这个历史长河中,资本主义的萌芽首次闪现,明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明十三陵的无字碑,却为后人留下了诸多未解之谜,蕴藏着深深的奥秘。
走进明十三陵,只有明成祖朱棣的石碑上刻有碑文。这块长陵石碑正面刻有“大明长陵神功神儒碑”的字样,下方则是明仁宗为其父朱棣歌功颂德的3000余字的碑文。那么,为何其余十二陵都没有碑文呢?
在顾炎武的《昌平山水记》中,有这样的传说:有一次嗣皇帝谒陵时,曾问过随从大臣“皇考圣德碑为什么无字?”大臣的回答是,“皇帝功高德厚,文字无法形容”。而《帝陵图说》则提到明太祖朱元璋曾批评皇陵碑记都是大臣的粉饰之文,不能教育后世子孙。翰林院的学士们再也不敢为皇帝写碑文。从此,写碑文的任务就落在了嗣皇帝的肩上。例如,孝陵(太祖)的碑文是由成祖朱棣亲撰,长陵(成祖)的碑文则是明仁宗朱高炽御撰。
明仁宗之后的各陵碑文为何没有继续撰写呢?依照这种说法,长、献、景、裕、茂、泰、康七陵门前原本并没有碑亭和碑。到了嘉靖十五年(1536年),礼部尚书严嵩曾请明世宗撰写七陵碑文,但嘉靖帝因迷恋酒色,一心求仙,无心撰写。自此以后,各代皇帝看到祖碑无字,也就不再为上一代皇帝写碑文。自明朝中期以后,皇帝们因多好嬉戏而懒于动笔,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功德”已经无法用文字来直接表达,因此干脆选择不刻碑文。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皇帝的这一做法是在效仿武则天。武则天是一个聪明的人,她立“无字碑”,将功过是非留给后人评说。这些皇帝们知道自己的一生既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需要改进之处。他们明白对自己的一生会有各种各样的评价,因此觉得碑文写的好坏都是难事,于是决定立“无字碑”,将功过留给后世评说。
无论这些说法是否准确,这些无字碑至今仍然静静地矗立在十三陵中,与身后的皇帝们一起,默默地承受着历史的洗礼,真正地做到了“功过是非由后世评说”。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对后人的启示:历史是复杂的,需要我们用心去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