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国输的冤不冤 为何这场战役的失败会
长平之战:赵国冤不冤?
历史长河中,战役无数,有的战役足以改变国家的命运,影响历史的进程。长平之战,便是其中的惨烈一战。在这场战斗中,赵国的将士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被秦国坑杀的人数高达四十万,赵国因此元气大伤,秦国的天下一统趋势愈发明显。
当人们谈及这场战役的失败,很多人将责任归咎于赵括。赵括因此背负了"纸上谈兵"的恶名。但当我们深入研读历史资料时,会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赵括在长平之战中虽然战败,但他坚守到了最后一刻,展现了一个军人的气节。而长平之战的失败,不能全怪赵括。这场战役中,秦国和赵国都更换了主帅,临阵换帅是兵家大忌。赵王在关键时刻换将,尤其是换成赵括,使得赵国由强转弱。即使赵王不换将领,廉颇与秦军的对抗也是一场艰难的战斗。廉颇初期也吃过亏,后来虽然坚守不出,但秦军的强大是显而易见的,赵括未必能取得胜利。
战斗初期,赵军就遭遇了失利,赵王的心态便倾向于求和,这种心态在赵军中流传,对士气造成了极大的打击。而对于秦王来说,这却是一种兴奋剂,他大肆宣传赵军的求和心态,从心理上已经赢得了赵军。这一切,都是赵王的决策失误所导致的。
长平之战后期,双方军队都陷入了胶着状态,粮道被切断,而秦王亲自下令让15岁以上的男子参战,捣乱赵军的粮草运输,使赵军陷入了绝境。而赵王却无能为力,或者说他的才能不足以应对这种危机。从国君的角度来看,赵国已经输了一阵。
综合考虑双方国力,秦国在变法后的一百多年里,实力已经远超诸国。赵国虽然进行了改革,但仍不足以对抗强大的秦国。就算没有赵括,长平之战赵国依然会败。
长平之战中,赵国的失败并不冤枉。只可惜赵括成了战败的替罪羊,背负了"纸上谈兵"的恶名,这口锅背得确实有些憋屈。但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层层迷雾之中,需要我们细心去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