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人才选拔的开端曹操提出唯才是举
魏晋风华:人才辈出与思想激荡的时代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魏晋时期无疑是一个人才辈出、思想纷呈的璀璨时代。这个时代的特色,就如同波澜壮阔的画卷,展现出无尽的生动景象。
儒释道三家在此时期各有代表人物,他们互相辩论,以雅量相持。尽管政治派别间的纷争和权力的争夺使得“名士少有全者”,但这个时代的残酷和杀戮并没有遏制住人们的思想热情。临刑前,仍有士人抚奏《广陵散》,以音乐表达内心的坚守。
这是一个礼赞人才、尊重对手的时代。南朝时期,即使反佛的声音也能得到表达,范缜便是一个鲜明的例子。他写下了驳斥佛教的《神灭论》,引发了激烈的辩论。而梁武帝能够守持思想辩论的规则,不以政治权力剿灭异端,这使得范缜能够勇敢地站出来辩论。
那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才闸门是如何打开的?这不得不提及曹操。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曹操被描绘成一个奸雄形象,但历史上的他,在文史研究者中却有着不同的评价。鲁迅和郭沫若等都对他给予了高度评价。
曹操的“求才三令”是打开人才闸门的关键。第一令提出了“唯才是举”的鲜明口号,表达了与贤人君子共同治理天下的迫切愿望。之后的两个补充令,更是明确提出,不怕用有缺点的人才,不必处处都以德行来限人。这种不拘一格的用人理念,使得各类人才如江河泻洪般涌现。
陈寅恪先生认为,曹操之所以颁布这三道诏令,是为了破除汉以来既有的吏治结构。他以“有德者未必有才”的口号,打破了陈规,最终酿成了汉魏六朝人才鼎盛的局面。曹操的“转移数百年世局”的历史作用,就在于此。
在这个时代,思想的激荡和人才的涌现相互激荡,形成了我国历史上人文鼎盛、著述宏富的文化景观。范缜的勇敢、曹操的求才三令,都是这个时代的缩影。这个时代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生动和活力,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