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继明朝后期大臣,死后为何以国礼下葬?
姚继后期大臣,为何享受国礼下葬的殊荣?让我们一起探寻背后的故事。
姚继是明朝后期的杰出政治家,因敢于担当和卓越功绩而深受人们的爱戴。他心系百姓,多次巧妙地戏弄皇帝,只为减轻老百姓的赋税负担。
当时,嘉靖皇帝在全国范围拆毁佛寺、尼庵,大建道观,导致各地纷纷效仿。在襄城遭遇旱灾、百姓颗粒无收的情况下,朝廷的赋税并未减轻,许多百姓被迫背井离乡。姚继可得知情况后,决定采取行动。他与乡绅们合作,在北极观修建了一座别具一格的“无梁殿”。当嘉靖皇帝参观时,姚继可巧妙地利用建筑的特点,使皇帝减轻了赋税负担,赢得了皇帝的赞誉和百姓的欢呼。
有一年,外国向明朝进贡了胡萝卜种子。皇帝将种子分发给大臣们试种,并要求秋后交回收获的胡萝卜以论功行赏。众大臣纷纷用心种植,期待收获丰硕的果实。姚继可却将种子随意种下,并不特别照料。秋后收获的胡萝卜小得如同拇指一般。皇帝询问原因,姚继可巧妙回答河南土地贫瘠,胡萝卜难以生长。为了进一步减轻百姓的负担,他更是用河南毒虫太多可能咬死义马的借口,成功让皇帝相信河南不适合养义马。
为了证明自己的说法,姚继可带来了一只癞蛤蟆、一条拔了毒牙的毒蛇和一只蝎子给皇帝看。这些毒虫让皇帝连声惊叹河南的毒虫厉害,最终决定不再养义马。
此后,姚继可产生了退隐的念头,称病在家不再上朝。在归隐五年后,皇帝突然要起用他。姚继可无心复出,以病重为由拒绝进京。皇帝不信,甚至下旨要把他抬到京城。最终,姚继可只好自尽,让人割下头送去京城。皇帝见到他的遗体后,懊悔不已,下旨打造一颗金头,与他的遗体一起按照国礼安葬于襄城东城门外的姚家坟。
这个故事展示了姚继可的智慧和勇气,他为了保护百姓的利益不惜戏弄皇帝、牺牲自己的生命。他的事迹令人敬佩和感动,因此得以享受国礼下葬的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