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都是如何选任官员的?为何对外貌要求那么
当四十多岁的雍正坐在皇位上,他对驾驭整个官僚机器的能力满怀信心。在治国的过程中,官员任免一直是关键的问题之一。雍正选择打破旧有的人事规章制度,坚持他的理念:“朕用人原只论才技,从不拘限成例。”他坚信,任用官员应该看重其实际能力,而不是仅仅依据资历和辈分。
在这13年的统治期间,雍正有序而频繁地召见地方官吏,亲自参与选拔并决定基层官吏的升降。据统计,他曾亲自引见文官5800余人、武官约1400人。这一数字,在当时交通和各种条件限制下,已经相当庞大。
虽然雍正被后世描述为性格稳重、冷峻,但在选拔官员的过程中,他常常展现出感性的一面。他是一位典型的“颜控”,在面试官员时,长相出色的官员往往能得到他的青睐,甚至获得破格提拔。
当他看到山东青州知府李根云时,觉得其长相端正且透着一丝灵气,称赞道:“聪明人,因其伶透,着暗记名补青州”。而对于那些相貌出众的官员,他的赞美之词更是毫不吝啬。
他也清楚相貌并不能作为评价官员的唯一标准。一些相貌平庸的官员,可能会因为其他才能而得到他的赏识。他也会根据时期对官员的评价来做出人事安排,体现出一定的延续性。对于康熙否定的官员,他也坚持不予使用。
尽管雍正的面试方式并不科学,主要是基于他的主观印象和一些不确定因素,但这种方式也有其独特之处。频繁接见地方官让他得以了解帝国的各个角落,积累了识人的经验,甚至有助于他理清管理偏远省份的思路。在这个信息闭塞的时代,这无疑是一种明智的决策方式。
尽管他知道这种方式有其局限性,但雍正仍然坚持通过接见地方官来了解帝国的运行和治理情况。这种方式让他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官员的能力、品行和态度,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这种深入基层的方式也让他更好地理解了帝国的各个角落,为他的统治增添了更多的色彩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