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后,白起为什么宁死也不肯出战赵国?
在遥远的战国时期,秦国的疆域内,诞生了一位杰出的军事家、统帅,他是“兵家”的代表人物,与另外几位名将并称为战国时代的辉煌之星。今天,我们将跟随趣怪网小编的脚步,一同探寻这位传奇人物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公元前261年,秦赵两国爆发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战争,这场战争持续了三年之久,最终以秦国的惨胜告终。而在公元前257年,当秦王再次下令征伐赵国时,白起却选择了抗命,哪怕面对可能的杀身之祸。那么,白起为何宁愿死也不肯出战赵国呢?
白起拥有超乎常人的战略眼光。在长平之战后,赵国虽然遭受重创,却并未一蹶不振。他们对外积极外交,用六座城池贿赂其他国家,联合对抗秦国。赵国国内也在积极备战,其国民多英勇善战,士气高昂。如果此时秦国贸然进攻,可能会陷入赵国的反击和其他国家的围攻之中。
而此时的秦国,也早已疲惫不堪。在兵力、外交、内政等方面并无压倒性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最明智的选择应该是等待时机,图谋后动。据史书记载,白起也曾说过不宜出战的理由。他深知邯郸城的坚固,以及诸侯对秦国的怨恨。而且长平之战虽然胜利,但秦国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国内空虚。此时远道而来争夺他国都城,将面临内外夹击的危险,成功的可能性极小。
白起的厉害之处在于,他总能准确判断何时该进攻,何时该撤退。长平之战后,他原本有机会趁赵国恐慌之时一举攻破邯郸,但秦王却将他召回,错过了最佳的战机。之后,无论是由谁领兵,都未能攻破邯郸城,反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整个战国期间,因战争而死的人数约为200万,其中白起一人就斩首96万。长平之战更是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歼灭战。毛主席曾评价说,论打歼灭战,白起在千年之下都无人能出其右。这位杰出的军事家,以他的智慧和勇气,为秦国的统一大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